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宣汉新闻 > 正文

年少走他乡 商界崭露头角 王策:用大爱演绎巴山传奇“义商” ■王兴寨 胡果 本报记者 王承德

来源:达州晚报 2016-03-18 18:58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王兴寨 胡果 本报记者 王承德

迎着初春的阳光,记者走进宣汉县茶河乡圣水村,在2200多亩果蔬产业园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交错纵横,一座座造型新颖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或三五成群,或携老带小……让从冬日沉睡中醒来的乡村顿时有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圣水村,达州市2015年度“十大幸福美丽新村”。谈及圣水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华丽蜕变,村民们不约而同指向了同一个人,他就是用一生大爱演绎巴山传奇的“义商”——王策。

1

“土要刨细,沟要挖深一点,栽种时要留有足够的距离。”初见王策,他正带着十几个村民在园区东侧栽种核桃树苗。记者眼前这位身为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的王策,高高的个子,结实的身板,戴着一副黑边眼镜,额头上几丝白发似乎是几十载岁月烙下的印记。

记者在王策的陪同下,漫步于园区的生产道上。一边行走,一边欣赏园区的风景。在阵阵山风的吹拂下,不善言谈的王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商道传奇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末,王策出生在宣汉县南坝镇后坝村一个贫穷的农家,也许是贫困的家庭赋予了他吃苦耐劳的基因,从小在他的身上就有一种追求上进的精神。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庭贫苦,成绩很好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没过几年,恰好碰到改革开放之风悄悄地吹进了内地,王策便做起了废品收购、药材买卖等小本生意,憨厚朴实的性格让他的生意一直很顺畅,当时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说:“这孩子是块做生意的料。”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掀起打工热潮。王策和妻子商定,放弃日益兴旺的小本生意,举家前往新疆阿克苏市。在异乡,当大家四处忙于找活干时,王策却做起了面粉加工。王策告诉记者,“新疆本地小麦粉做出的面条不仅光泽好、口感佳,而且营养价值高。”

在王策的悉心经营下,他的面粉加工厂一天天红火起来,生产出来的面条供不应求,每月上万元的利润让他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3年,已有不少积蓄的王策将眼光瞄上了土地承包,他从阿克苏市青年农场租赁土地种植棉花,从先期100亩到后来4000亩。王策用他的勤劳和智慧,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老板”。“中央电视台、自治区台、市台的记者还采访过我呢!”王策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满脸的自豪。

人生遇挫折 回乡重整旗鼓

2

成功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年的洪灾和1999年的雪灾让王策的农场损失惨重。据王策回忆,“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让我几近一无所有,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家庭都笼罩在无比失落的阴影中。”

进入21世纪,发展的浪潮涌向内地。在亲朋好友的建议下,王策一家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这一年,他将眼光投向了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刚经历惨败的王策果断决定卖掉自家祖屋,房地产项目良好的市场前景让他的事业迅猛发展。

2013年的一天,王策到茶河乡圣水村“走亲戚”,“崎岖的山路,破旧的房屋,贫瘠的村庄。”圣水村落后的景象深深印在王策的脑海里。

“我要将钱投放到圣水村,投资农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王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时,换来的却是妻子的极力反对,“你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去,新疆的失败难道还没有让你吸取教训吗?”“其实,妻子的反对并无道理,因为农业投资大,见效慢,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高。”王策自言自语道。

“我的财富是社会给予的,我有责任回报社会。”王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一位千万富翁,走进贫困村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这一消息在当地迅速引发热议。

投资贫困村 村民心中“领路人”

3

圣水村位于宣汉县茶河乡西部,曾被锁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是茶河乡最边远的村。由于自然条件差,该村单身汉接近40余人,有一首歌这样唱道:“黑溪沟一条河,单身汉打成坨,老的还没死,少的又再学”。

穿梭于园区内,不时有游客闻讯前来,要与王策合影留念。不远处,一座座白墙灰瓦小洋楼粉饰一新,简洁美观。据了解,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王策自主出资500余万元,为78户村民代建新房34栋。“当地村民只需交2万元的定金,我们就可为他们代建新房。”王策告诉记者,“代建新房采取‘按揭\’的形式,建成后,只需交够总造价70%的款项就可入住,其余30%则从村民在合作社的劳动工资中慢慢扣除。”

52岁的向守忠是一位贫困户,常年多病,父子俩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相依为命,王策了解这一情况后,免费为他修建了房屋。“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住上新房子,这都得感谢王总,王总就是一位大善人啊!”这是向守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王策在圣水村共投资2800万元,流转土地2200亩,目前,建有水果种植基地2个,种植红心猕猴桃1000亩,青脆李、脆红李400亩,秦王桃800亩。

正在园区内干活的向国光告诉记者,她家的6亩多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土地租赁费有4000元左右,每月在合作社干活可以挣到一千多元,这比以前种地划算多了。

“自从王总来了后,我们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每天来耍的有上百人。如今,在我们圣水村,村民住进了小洋楼,出门走的是水泥路,做饭用上了自来水,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王总就是我们的致富‘领路人\’”。村民向本金还向记者悄悄说道,“我准备开一个农家乐,让在外地的孩子们也回来‘分一杯羹\’。”

“现在猕猴桃的销路好,价格也不菲,我这1千多亩猕猴桃两年后就会挂果,效益肯定不错。下一步,我还将在岭岗村、大水村、南坝二塘村流转土地,计划发展果蔬10000亩,让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谈及未来发展,王策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残疾男悉心照料重病母亲感动街坊

李双,宣汉县普光镇铜坎社区一普通居民,他拖着残疾的身子,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脑梗的母亲。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女儿也对奶奶无微不至的尽孝,虽是普通平凡的三口之家,但他们却奏响了和谐家庭的感恩之...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年少走他乡 商界崭露头角 王策:用大爱演绎巴山传奇“义商” ■王兴寨 胡果 本报记者 王承德)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