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宣汉县天宝乡中山村,只见宣汉县蜀宣花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天宝养殖小区坐落在一片李花丛中显得格外耀眼,当年生活艰难的王见正在精心照料170多头蜀宣花牛。
在中山村,与命运抗争的,不止王见一个人。据村干部介绍,中山村是贫困村,现有村民487户,其中贫困户145户,低保户87户,五保户8户。
近几年,中山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李子、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拔掉了100多户贫困户的“穷根”,力争到2016年整村“脱贫摘帽”。这其中蕴含着什么“脱贫密码”?
转变观念:
“要我栽”变成“我要栽”
“当时大家抵触情绪较大,有人甚至指着我的鼻子骂。”回想起刚开始种李树时的艰辛,中山村党支部书记桂橙学深有感触。原来,天宝乡其他村以前发展过脆李、西瓜种植,都没见效益,老百姓失去了信心,宁愿自己种点粮食,甚至撂荒,也不种李树。
要发展,就必须先转变老百姓的观念。中山村反复召开会议,对思想不通的农户逐户交心谈心,同时多次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到庙安乡等邻近乡镇参观学习,聘请县茶果站技术员现场讲解技术,农户逐步实现了“要我栽”到“我要栽”的观念转变。
2013年,和妻子在外务工多年的王见返乡,看到村里脆李产业前景可观,便拿出打工挣的积蓄试种脆李2000平方米,李树一挂果就赚到了“第一桶金”3万余元。“种地打工都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找一条真正致富的路子。”王见感叹。
“过去,中山村1000多人中有700多人在外务工,目前,该村有500多人返乡种植果树,部分村民还搞起了农家乐。”天宝乡乡长李育林说,“下一步,我们将在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壮大产业:
“李子树”变成“摇钱树”
“靠种粮食卖不了几个钱,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过去很多地里草都长到人那么高了。”村民范中俊说,“现在脆李产业发展起来了,整个村的环境都变好了,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范中俊是中山村有名的果树种植户。几年前,一家几口人还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2012年,范中俊种了100棵青脆李树。“没想到2014年挂果500多公斤,卖了4000多元。”范中俊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些树简直成了我家的‘摇钱树\’,去年盛产期,有一棵李子树就卖了1300余元,共收入2万余元。”尝到甜头的范中俊又种了700多棵李子树。
为实现收入翻番,中山村不仅创新使用农家肥、加强果树管理,还组织当地种植大户和县上农业专家给当地农户讲解种植技术,农业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随着国家扶贫项目、支农项目加大投入,该村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吸引达州、宣汉、重庆等地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目前,该村昔日的荒山、撂荒地变成了葱郁的果园,发展脆李400公顷,依靠脆李产业收入上千元的家庭有300余户,收入上万元的家庭有100余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同时,还发展了规模化养牛场、养猪场。
脱贫奔康:
“土坯房”变成“小洋楼”
说起中山村这几年的变化,王见深有体会。1998年,他家种植稻谷、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年收入微薄,很难维持一家人生计。为找一条“活路”,他第一次出远门到深圳闯荡。2013年,为寻一条“富路”,他回到家乡中山村,创建了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蜀宣花牛繁殖场,同时发展脆李产业,年收入可达100万元。现在,他家修建了一座红顶白墙的两层“小洋楼”,客厅、饭厅、卧室、带抽水马桶的卫生间一应俱全。站在新房大门口,王见笑着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也能住上别墅!”
记者在村里采访看到,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拆掉居住多年的土坯房,纷纷建起了“小洋楼”,部分楼房前还停着小汽车。桂橙学告诉记者,全村487户人中就有20余户买了小汽车,摩托车更是家家户户普及了。
新闻推荐
13个本土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