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宣汉新闻 > 正文

返乡农民工 辟出循环农业“新天地”

来源:达州日报 2016-05-20 22:22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辟出循环农业“新天地”

□特约记者 漆楚良 本报记者 徐冬

初夏时节,走进宣汉县天宝乡中山村,放眼远眺,一望无垠的李子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村民范中俊指着李子树下一堆堆的粪渣,笑吟吟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的养殖场免费为我们提供的牛粪,肥效好得很。”据范中俊介绍,把牛粪堆施到青脆李、猕猴桃等果树的根部慢慢分解腐烂,在为作物提供养分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结构。“堆施牛粪,不用化肥,还避免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记者现场发现,果林低处的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一丝污染的痕迹也看不到。

把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利用养殖场粪渣作肥料,满足种植粪肥需求,避免畜禽粪便污染——近年来,中山村趟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带领父老乡亲辟出循环农业发展“新天地”的不是别人,正是该村返乡农民工王见。

和绝大多数农民一样,早年,王见在家循规蹈矩种植稻谷、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因收入微薄,1998年开始到上海打工。6年来,他辗转跳槽多次,先后到东莞、广州等地打工,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积蓄。“老家的那些山山岭岭,应该还能用来做点什么。”随着年龄一年年增大,王见回乡发展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王见告诉记者,他平时没什么别的嗜好,就喜欢看报纸、电视台的“致富经”,特别对农村怎样开发当地资源、怎样发展种养殖业等感兴趣。“我边看边想,老家有那么多撂荒地,周边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不正是发展绿色种养的好地方吗?”

2013年,带着生态绿色“致富梦”,王见回到中山村,试着圈养蜀宣花牛。通过几年打拼,他成功创建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宣汉蜀宣花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天宝养殖小区,可存栏蜀宣花牛500多头。2015年,天宝养殖小区首次出栏蜀宣花牛60余头,收益100多万元,王见成功淘到创业的“第一桶金”。

养殖场的发展壮大,让王见倍感高兴,然而,每年排出的2000多吨畜禽粪便也令他深感“头疼”。于是,他决定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在王见的带动下,中山村村民投身到青脆李、猕猴桃等经济果木的种植当中,全村发展青脆李种植6000余亩。果林生长起来后,王见决定将养殖场的牛粪免费提供给父老乡亲作粪肥。“这样一来,既避免了畜禽粪便污染,也促进了果树的生长,算是一举两得。”

“牛粪的肥效很好,果树长得很旺。去年,我家一棵李子树结的李子就卖了1300多块。”在王见的指导下,范中俊大胆尝试使用养殖场的粪渣为果树施肥,自家的果林年年获得大丰收。“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差,以前家家户户只能守着几亩包产地过日子,没啥其他找钱的门路。现在好了,全村都在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种青脆李、猕猴桃,养牛、养猪、养林下土鸡,家家户户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像范中俊一样,如今,中山村的村民都尝到了生态绿色循环农业的甜头,大家纷纷建起小洋楼,20余户还买了小汽车,摩托车更是普及到每家每户。

新闻推荐

包惠在宣汉县调研时强调 抓重大项目稳增长 用特色产业促脱贫

包惠走访慰问贫困老人。本报讯5月30日,市委书记包惠前往宣汉县部分乡镇,就稳增长、脱贫攻坚等展开调研。包惠强调,宣汉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真抓实干中创造实绩,在脱贫奔...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返乡农民工 辟出循环农业“新天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