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漆楚良 本报记者 徐冬
初夏时节,走进宣汉县天宝乡中山村,放眼远眺,一望无垠的李子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村民范中俊指着李子树下一堆堆的粪渣,笑吟吟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的养殖场免费为我们提供的牛粪,肥效好得很。”据范中俊介绍,把牛粪堆施到青脆李、猕猴桃等果树的根部慢慢分解腐烂,在为作物提供养分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结构。“堆施牛粪,不用化肥,还避免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记者现场发现,果林低处的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一丝污染的痕迹也看不到。
把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利用养殖场粪渣作肥料,满足种植粪肥需求,避免畜禽粪便污染——近年来,中山村趟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带领父老乡亲辟出循环农业发展“新天地”的不是别人,正是该村返乡农民工王见。
和绝大多数农民一样,早年,王见在家循规蹈矩种植稻谷、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因收入微薄,1998年开始到上海打工。6年来,他辗转跳槽多次,先后到东莞、广州等地打工,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积蓄。“老家的那些山山岭岭,应该还能用来做点什么。”随着年龄一年年增大,王见回乡发展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王见告诉记者,他平时没什么别的嗜好,就喜欢看报纸、电视台的“致富经”,特别对农村怎样开发当地资源、怎样发展种养殖业等感兴趣。“我边看边想,老家有那么多撂荒地,周边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不正是发展绿色种养的好地方吗?”
2013年,带着生态绿色“致富梦”,王见回到中山村,试着圈养蜀宣花牛。通过几年打拼,他成功创建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宣汉蜀宣花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天宝养殖小区,可存栏蜀宣花牛500多头。2015年,天宝养殖小区首次出栏蜀宣花牛60余头,收益100多万元,王见成功淘到创业的“第一桶金”。
养殖场的发展壮大,让王见倍感高兴,然而,每年排出的2000多吨畜禽粪便也令他深感“头疼”。于是,他决定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在王见的带动下,中山村村民投身到青脆李、猕猴桃等经济果木的种植当中,全村发展青脆李种植6000余亩。果林生长起来后,王见决定将养殖场的牛粪免费提供给父老乡亲作粪肥。“这样一来,既避免了畜禽粪便污染,也促进了果树的生长,算是一举两得。”
“牛粪的肥效很好,果树长得很旺。去年,我家一棵李子树结的李子就卖了1300多块。”在王见的指导下,范中俊大胆尝试使用养殖场的粪渣为果树施肥,自家的果林年年获得大丰收。“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差,以前家家户户只能守着几亩包产地过日子,没啥其他找钱的门路。现在好了,全村都在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种青脆李、猕猴桃,养牛、养猪、养林下土鸡,家家户户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像范中俊一样,如今,中山村的村民都尝到了生态绿色循环农业的甜头,大家纷纷建起小洋楼,20余户还买了小汽车,摩托车更是普及到每家每户。
新闻推荐
包惠走访慰问贫困老人。本报讯5月30日,市委书记包惠前往宣汉县部分乡镇,就稳增长、脱贫攻坚等展开调研。包惠强调,宣汉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真抓实干中创造实绩,在脱贫奔...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