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伴随布谷鸟的声声和唱,我参加省散文学会采风笔会来到川东北大巴山南麓,有幸在宣汉县的天台乡,与名声远播的土家余门拳掌门人丁耀庭先生相识和接触。
在天台乡建立的宣汉县土家民俗文物陈列馆里,初识丁掌门,但见他长得肩宽体阔,虎背熊腰,双目有神,须眉和善,显得异常精干与豪爽。
余门拳属峨眉拳系的一个土著拳种,是在华佗创“五禽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拳不离心、肘不离肋”和“短手寸劲、借力打力”等特点。我们目睹了丁耀庭先生精彩的拳术表演。他那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钩、挑、砸、打干净利落,快如闪电,充分体现出余门拳的武功精髓,让我们大开眼界,拍手称赞!
当我问起他担任“中国武术之乡”余门拳掌门人的有关情况时,他便快人快语地对我作起讲述:在他幼年3岁时,曾患过小儿佝偻病,身体不能直立,连前行都要用双手撑在地上移动。随着年龄一天天增大,他盼望自己能站立起来,还梦想能够练习本家祖传的余门拳。
他父亲丁长福很疼爱他,每天晚上睡觉前,就用布条缠住他的双腿,以帮助他矫正腿形,一直坚持了好多年。他虽为此真吃了不少苦头,但丝毫不减心中的企盼。后来,他拜第六代余门拳掌门人丁举高为师,就开始练习余门拳。
练拳不久,奇迹出现了,他渐渐能够站立起来。于是,他的信心增强了,练拳的劲头也更足了。为了锻炼臂力,他每天主动为6家人往饮水缸里挑水。为加大锻炼难度,他从刚开始时用5指宽的扁担挑,逐渐削成很细的扁担挑,再后来他干脆不用扁担,而是用手提,提时两臂平举,就像电视剧中少林寺和尚提水那样,并每天坚持双手提水18趟。
就这样,丁耀庭竟由一个身带残疾的弱小子,变成一位钢铁般的硬汉子!在丁举高师傅的言传身教与严格要求培训之下,丁耀庭逐步熟练掌握了余门拳“一马三箭”、“火盘架子”、“大燕青”、“小燕青”和“鹰爪功”等80多种徒手和器械套路,牢固掌握了站、坐、吊等100多种练功方法和擒拿、格斗等40多种搏击散打招式,并做到相互融和,形神合一。
功夫不负苦心人。精湛的余门武功和土家尚武精神,在丁耀庭身上已能完全体现出来。于是,余门拳第六代掌门人丁举高在最后外出养老时竟将掌门信物——一把木制大刀传递到他手上,使他一举成为余门拳第七代掌门人。
在他掌门后的余门拳师徒,相继3次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的武术表演,均赢得国际友人的称赞;他还赴北京、峨眉、西安、香港和澳门等地参加武术比赛,获得金、银、铜牌大奖数十次,中央电视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国家人文地理》《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都分别作了专题报道。
丁掌门还告诉我,为使余门拳得到更好的传承,他现已建立500多亩的余门拳传承基地,开办了余门拳练功培训班,招收学员60多名。他亲自担任培训班的教员,决心让余门拳及其精神今后更好地传承下去。
因为余门拳最讲“医武同源、医武同宗”,历代传承人都是民间医疗高手,所以第七代掌门人丁耀庭决心做到医武联袂,将推拿和中草药治病这一中华医药的瑰宝很好地传承下去。
为此,他在天台乡开办了专卖中药的店铺,坐堂看诊分文不收,只坚持低价卖药,常常是能吃7天的药,他只收成本费8元钱。因此,药店总出现络绎不绝求医问药的乡民们。
在土家民俗文物陈列馆,我们看到了他师徒所收藏的数千件土家民俗文物、除了历代武术上所用的刀、斧、剑、棍等物品,还有民间用过的长烟斗、土家服饰、三寸金莲的绣花鞋等琳琅满目的展品。如“石呑口菩萨”,传说系汉光武帝的一名大将的化身。当年,刘秀入川遇难,得到这位大将的多次拯救,才使刘秀脱险后称帝。这个大将化身的石呑口,便成为避邪安邦保护平安的神物,具有典型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
丁耀庭向我们表示,他还要搞好土家族民间文物收藏,将这一厚重的土家族武术也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提升保密干部的保密业务素质,增强保密干部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法制观念,真正做到懂保密、善管理,近日,宣汉县国家保密局举办保密“两识”(保密知识、保密意识)教育培训会。该县各级党政机关...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