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蔺家坎安置点,受灾群众喜迁新居,迎接新年。
“5·12”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的绵竹曾被灾难摧残得满目疮痍。山崩地裂的巨大灾难,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 绵竹走过了艰难而不平凡的一段历程。穿越灾难、浴火重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绵竹吹响奋进的号角,擂响跨越的战鼓。——题记
醉美绵竹 美丽依然
徐丽丹 本报记者 陈昆
2011年国庆,陈俊携家带口到绵竹度假。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进入汉旺参加救援的他,非常想看看今时绵竹的模样。
九龙山村旅游景区滑翔伞空中翱翔,滑草场游人如织,中午全家在棚花村“农家乐”欢聚,下午到麓棠泡温泉,回程时还顺便在年画村饱餐一顿“殷牛排”……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回想起三年多前,真的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恍若隔世的绝不仅仅是陈俊一人。战胜了震惊世界的“5·12”特大地震和历史罕见的清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绵竹,用自己的坚强、坚韧、坚定,给了世人一个奇迹。
回眸——重生之路
绵竹经济开发区、江苏工业园、汉旺无锡工业园;中国酒城绵竹名酒产业园、中国西部钣金机电园;剑南春万吨优质曲酒技改、龙蟒硫磷钛基地建设、东汽绵竹基地……
核心示范面积300亩、辐射面积5万亩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新建扩建的近百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最具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恒大国际商贸城、粮油现代物流中心等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的商贸、物流市场……
融江南水乡和川西民居风格于一体的汉旺新城、孝德新镇……
一个个一二三产业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令人鼓舞的新景象,都在告诉世人——伤痛之后,绵竹坚强崛起。
五年来,绵竹经济逆势上扬。全市经济从2007年的快速增长,到2008年因地震重创停滞下滑,再到三年重建的快速恢复振兴,实现了在逆境中的发展加快、品质提升。
五年来,绵竹面貌天翻地覆。成绵高速复线即将通车,绵茂公路、成兰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顺利,“二纵四横一环”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城区总建成面积达到12.2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4.2平方公里。
五年来,绵竹社会和谐发展。各类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教育布局均衡,文体设施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城乡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五年来,绵竹创造伟大奇迹。1214个灾后重建项目已完工1203个,占重建任务的99%,累计完成投资43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3.69%,实现了灾后重建的圆满收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22.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关注——汉旺和清平
“5·12”特大地震中,汉旺遭受了巨大的伤痛。汉旺,一度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地处大山深处的绵竹清平乡,先后遭遇“5·12”特大地震和“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侵袭。
汉旺和清平,始终是我们心中的牵挂。
经过三年重建,一个布局科学、功能配套、生态环保、具有现代化风貌的汉旺新镇拔地而起,成为四川灾后重建的样板和典范。新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万人,已建成2.7平方公里,安置人口2.8万人,总投资近25亿元。华丰、林辰等企业完成技改;天奇永大集团、桥联锡旺集团已投产;与北京光明中医大学就汉旺中医产业园项目草签投资意向协议;四川大学编制的《汉旺新开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规划》已基本完成,今年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解决就业1100余人,发放工资750万元;出栏原鸡10万只,产蛋300万枚;种植猕猴桃、核桃100亩;严仙观、吉祥寺、云雾寺等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全面启动……汉旺,重新开始。
蓝天,白云,银杏树,安置点……入冬的清平,处处风景,处处亮点。“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山水秀美的新农村综合体和“世外桃源”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清平乡蔺家坎新农村综合体,犹如置身城市的住宅小区:一幢幢乳白色的农民新居分外漂亮,景观步道、休闲广场、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5·12”特大地震和“8·13”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以来,绵竹按照规模适度、安全宜居的建设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了幸福家园、蔺家坎、大湔坪等集中居住点,并采用统规自建为主的农房重建方式,统筹推进群众安居工程。在省、市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治理重建机遇,清平乡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导,连动推进一产增效、二产升级、三产突破的产业提升,努力打造各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彼此支持的新格局。目前,磷矿产业初步恢复,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正加快推进。清平,美丽依然。
展望——未来竞朝晖
“今后五年,我们正处于全面振兴、争先进位的重要发展期。灾后重建的完成,为我们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科教、做实民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交通区位的显著改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提升、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集中投入的能量释放、统筹城乡的大力推进,必将助推我们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说。
“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以上企业量少,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有待加强……”绵竹市长任钊冷静分析。
机遇与挑战并存。绵竹启动发展振兴新征程——
坚持“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实现“两个翻番”——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
做强“三大产业”——依托剑南春等名特品牌优势,打造产值过200亿元的食品饮料产业;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打造产值过200亿元的新型化工建材产业;依托德阳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建设“四个绵竹”——富强绵竹、文化绵竹、生态绵竹、幸福绵竹。
“五个关键”、“六个突破”。绵竹锁定新一轮发展坐标。
始终把发展作为统领全市工作的关键。始终把富民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管理作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关键。始终把统筹作为推进全面小康的关键。始终把创新作为增强发展活力的关键。
在新型工业化上取得突破。在新型城镇化上取得突破。在农业现代化上取得突破。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在推动文化繁荣上取得突破。在生态建设上取得突破。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其间尽显富强、文化、生态、幸福。这幅美丽的画卷,名曰——绵竹。
新闻推荐
(记者文帅)日前从绵竹市红十字会获悉,今年春节期间,在绵竹市红十字会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该市又有两名爱心人士,分别在腊月二十九和正月初四实现了眼角膜捐献和遗体捐献。据绵竹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杨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