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德阳 今日广汉 今日什邡 今日绵竹 今日中江 今日罗江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今日绵竹 > 正文

一场传递 83 年的“接力赛”从蚧壳虫鉴定开始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20-12-24 06:54   https://www.yybnet.net/

陈方洁旧照。资料图片

四川飞航农用无人机在绵竹市年俗村2组为种植户的小麦喷药防治病虫害。 特约通讯员 寇元林 摄

□本报记者 阚莹莹

1937年,经著名农业昆虫学家陈方洁筹建,四川省农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所在成都市诞生,它就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前身。

由此,陈方洁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启的植保科研“接力赛”传递了83年。其间,虫口夺粮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息,随着一项项空白被填补、一个个科研堡垒被攻克,一代代四川植物保护科学家们为四川农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棒 填补科研空白

成果:陈方洁发表21个新种,刘国士根治小麦黄叶病,吴功振挖掘抗棉花枯黄萎病抗源

12月初,记者走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说起陈方洁这个人,即便是植保所里快要退休的科学家们也大多没有见过其本人,但记者一提到这个名字,这些拥有几十年植保研究经验的农业专家们,无不露出敬仰的神情。

作为农业昆虫学家,陈方洁的职业生涯与昆虫紧密联系。在当时农作物饱受虫害侵袭、昆虫分类研究远远落后于外国的年代,昆虫新种的分类鉴定,对农业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植保所鼠害研究专家、今年近80岁的蒋光藻看来,这句话用在陈方洁身上,丝毫不过。

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出色的英语能力和丰富的农业知识,蒋光藻成为陈方洁的科研助理。蒋光藻回忆,陈方洁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柑橘虫害、尤其是蚧壳虫的鉴定上。“但蚧壳虫大多只有针眼大小,且当时昆虫分类又较为混乱,分类鉴定非常困难。”

在蒋光藻的记忆里,陈方洁对昆虫鉴定的要求很高,只要是鉴定为新种后发表的种类,从来没有遭到国内外专家的质疑。在陈方洁的职业生涯中,共发表了21个昆虫新种。他编写的《中国雪盾蚧族》,填补了我国蚧虫区系研究的重大空白。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四川省柑橘吹棉蚧、柑橘瘤壁虱虫害严重发生,他研究提出的防治方法在发生区大面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陈方洁,多年来从事棉麻烟茶、稻麦果蜂等植保领域专业的“多宝道人”刘国士同样是位大咖。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位留美专家饱含一腔热血艰难归国。

上个世纪70年代,刘国士主攻严重危害四川省小麦生产的“黄叶病”病害达6年之久,最终为四川省小麦根治黄叶病做出卓越贡献。在棉花产业上,他编写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帮助四川省棉花亩产从50公斤至60公斤提升到200多公斤。

老专家吴功振带领团队经过20多年生产实践,于1956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抗病品种52-128;1957年育成我国高抗枯萎病品种57-681。12个省、区引用这两个抗源育成32个抗病品种;陕、晋、豫、鲁等10省用这些品种种植面积共499.2万亩,占全国抗病品种种植面积的76.82%,挽回皮棉损失约80万担,折合人民币1亿元以上。1983年分别荣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一等奖。

第二棒 壮大科研力量

成果:农田鼠害、小麦、果树等多专业结硕果

蒋光藻、杨家秀、石万成等这一代科学家继承和发扬先辈科研遗产和精神,成为“接力赛”中强力的第二棒。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城市农村鼠害盛行,四川每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 3600 万亩,占耕地面积37.4%,鼠害导致的损失达人均13公斤。

鼠害肆虐,蒋光藻带领倪建英等团队成员探索出了农田鼠害监测方法,1983 年 3月在广汉率先推广应用“春季灭鼠,分片定量,定向投饵”的技术规范,防治面积达49万亩,广汉也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灭鼠达标县。到1989年底,该技术推广到全省50多个县共1300 万亩农田。1989 年,“实现农田无鼠害灭鼠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农田害鼠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麦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条锈病长期困扰小麦生产。植保所小麦病害研究专家、今年已82岁高龄的杨家秀说,一旦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则意味着一批品种的抗病性失效,这将严重威胁全省粮食安全。

“陕甘川,陕甘川,陕甘川的锈病越冬是个圆圈圈。”这句描述了小麦条锈病在陕甘川三省流行趋势的顺口溜,在杨家秀这批从事锈病研究的科学家中,人人会讲。

1975年,陕西省太白县有了全国第一个高山低温室,用于锈病观测。从那一年开始,杨家秀一行人便开始了每年在那里呆3个月、一做就是5年的跨省监测历程。1975年到1990年,杨家秀带领团队检测出14个生理小种,其中9个为新发现。1979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研究”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上个世纪80年代,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三州地区苹果病虫害也是植保所科学家科研的方向之一。果树虫害专家、植保所老所长、82岁的石万成告诉记者,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他对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苹果产业有着别样的情怀。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种苹果害虫“桃小食心虫”严重危害当地苹果产业,蛀果率达30%—60%。石万成带着学生刘旭前往三州。回忆起第一次观看到食心虫的危害情况,石万成记忆深刻:“苹果入库后,不久就能看到食心虫从果子里爬出来,让人既心痛,又震惊。”

石万成和刘旭用特殊对照的试验方法,得到了当地果农的信任,并拟定了防治措施,当年就将虫害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防治面积达到了95%左右,挽回损失42万元,恢复了“茂汶苹果”的美誉。这一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棒 传承科研精神

新时代植保研究后继有人

“课题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实践在地里。”这句话在植保所83年的建所历程中代代相传,从陈方洁、刘国士、吴功振等,再到杨家秀、石万成、蒋光藻等,如今,已传承到正奋斗在各个学科的科研人员身上。

在果树病虫害研究方面,刘旭长期从事柑橘、烟草等经济作物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等工作。目前,他正带领团队在金沙江流域开展柑橘黄龙病的阻截,确保四川柑橘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油菜病虫害研究等方面,刘勇常年致力于根肿病、菌核病两大油菜流行病害防治工作。针对发病率超50%的根肿病,刘勇带领的课题组研制出土壤调节剂、种子包衣等多种防治方式,极大减少根肿病发生,2014年被列入全省农业主推技术。针对菌核病,团队研究出盾壳霉寄生菌核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极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在水稻病虫害研究方面,何忠全、何树林、毛建辉、彭云良、张鸿、卢代华、陈晓娟等成员着力稻瘟病抗性鉴定、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和健身栽培等研究,为四川粮食安全提供了植保技术支撑。其中,何忠全主持的“水稻重大病虫害检测治理与无公害稻米生产”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挽回稻谷损失5.5亿公斤,减少农药有效成分用量1350吨,节省防治成本1.3亿元。

在玉米病虫害研究方面,李晓带领崔丽娜等课题组成员对玉米抗病性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主持的“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了2017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蔬菜病虫害研究方面,彭化贤、陈德西、席亚东等针对四川省高山、丘陵和平原蔬菜的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集成出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在杂草和外来生物研究方面,周小刚、朱建义等在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控技术水平方面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现在,姬红丽、夏先全、张蕾和黄小琴等新一批人才茁壮成长起来,在植保研究中继续耕耘。

从虫口夺粮再到当今的乡村振兴,植保研究的意义也不只是满足人民吃饱问题。“植保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作物产量,在当今全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领域,更有其重大意义。”张蕾告诉记者,老一辈科学家传承下来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每一个实验、每一场实践。

新闻推荐

绵竹市财政局完成2019年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钟正有)根据省、市关于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市政府工作安排,绵竹市财政局加大力度推进政...

绵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竹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场传递 83 年的“接力赛”从蚧壳虫鉴定开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