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亚洲最大的土工离心试验机,站在电子屏幕前看映秀的泥石流监测点,跟在空中捕捉图像的刀锋300无人机亲密接触……昨天,50名市民度过了一个充满科普味道的世界博物馆日。他们在成都商报的牵头组织下,开启了“实验室之旅”第四站:走进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全国最尖端的地灾研究设备和技术来了个“零距离”接触。
50名市民均通过成都商报“实验室之旅”热线报名参加的。一大清早,一位妈妈就带着儿子从德阳赶来,比开始参观的时间足足早了半小时。她告诉记者,儿子在经历芦山地震后,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恐惧,她希望有机会能带着儿子系统地了解地灾的类型和成因,用科学的态度消除恐惧,“就算六点起床开车来成都,也是值了。”
正如这位妈妈预想的一样,昨天的参观让许多市民大呼“过瘾、长见识”。因为第一个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设备就是重量级的:TLJ-500型土工离心试验机,这是亚洲最大的土工离心机。实验室教师杜锋解说道,这台离心机的半径有4.5米,能模拟相当于地球引力500倍的离心力。由于滑坡和泥石流是地球引力长期作用的结果,若想要逼真地模拟这些灾害,就得用离心机来代替“地球引力”。在这股力量下,研究者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滑坡、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除此之外,大家还参观了125平方米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机和刀锋300无人机。在遇到地质灾害而人类无法短时间抵达灾害现场时,这架无人机能带着高清摄像头,最高飞行3000米距离,续航3~4小时,为抢险人员拍回第一手资料。
除了上述的大型设备,一块摆放在实验室大厅的电子屏幕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几个小朋友轻触屏幕,发现上面竟然能清晰地看见山脉、沟壑和河流,“像平时看到的航拍图”。
实验室老师杜锋揭秘说,这套电子系统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覆盖了四川映秀、龙池和清平三大片区,以及贵州、安徽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泥石流和崩塌易发点,都布满了传感器,后方不仅能实时监测降雨量等数据,还能分析按照当时现状,当地是否会发生泥石流等地灾。去年文家沟泥石流发生前,这套系统就曾经成功预警。
特别提示
明天下午 听地灾专家讲防灾
在参观现场,杜锋还告诉各位市民,直到本周六(24日),都是地灾重点实验室的公众开放周。这是今年理工大首次开放国家重点实验供市民参观,每天8:30~11:30,14:30~17:30都可参观。团队可提前1天通过电话028~84073193预约,市民也可自行前往实验室参观。5月20日下午,曾参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抢险救灾的王运生教授还将举办讲座,对地质灾害产生条件、机理及防灾减灾知识进行讲解。
成都商报记者 江浪莎
新闻推荐
文、图/逯小雪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城内有84家祠堂,而当时成都有500多条街道,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五六条街道就有一座祠堂。自周时的宗祠起,祠堂作为讲究祖先庇佑的中国人奉祀先人的重要场所和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