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2016年一季度德阳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召开,对德阳市一季度经济运行进行报盘:经省统计局审定,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31.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1亿元,增长7.5%。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面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稳增长政策,按照省委“五个走在前列”要求,全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这些成绩如何取得?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市统计部门相关人士就上述问题作了详细介绍和说明。
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和0.6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
“一季度,全市经济开局总体平稳,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市统计局综合科副科长、统计师陈德文说。
“缓中趋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德阳市经济与全国、全省趋势基本一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2%,增速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5和0.6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7%-8.5%的合理区间,符合经济发展的预期。二是经济发展逐步趋稳,工业、财政等增速有所回升。从工业经济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比1-2月提高0.9个百分点。机械、化工、医药等主要工业行业增速比1-2月均有所提高。从财政收入看,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由负转正,比1-2月提高6.0个百分点。
“稳中向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需求持续释放,投资、消费实现较快增长。从需求方面看,全市认真落实省委实施“项目年”的政策措施,全力抓好增加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推进。从产业结构看,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7.1:62.8:30.1,与去年同期6.7:63.8:29.5比较,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三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4%和10.1%,比2015年分别提高0.8和0.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高0.4和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跑赢了“GDP”增速。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多行业领域齐头并进
市统计局工业能源科科长、统计师左金生介绍, 一季度,全市以稳定工业经济发展为重点,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体向好的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发展向好,对工业的贡献较大。一季度,机械、食品、化工、医药和建材五大传统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1.5%,同比增长8.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4.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
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拉动全市工业较快发展。一是全市高端成长型产业保持较好发展,体现较强活力。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26.7%和14.3%,分别比全市高5.1、18.4和6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加快发展。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比全市规上工业增速快7.6个百分点。三是新进企业增添新动力。截至一季度,全市新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1亿元,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德阳继续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市”为契机,继续深化和推进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助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六大高能耗产业占工业总量的21.8%,比去年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开门红”——
投资增速比全省高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一季度,全市大力贯彻落实省委‘项目年\’各项政策措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1亿元,同比增长18.1%。投资增速比全省高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顺利实现了投资‘开门红\’。”市统计局贸易投资科科长、统计师刘科表示,促进全市投资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新开工项目规模增势良好。今年,各级积极对接国家、省的投资政策,认真梳理投资项目,狠抓项目落地开工,全市新增项目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一是新增项目规模扩大、项目质量提高。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207个,同比增长93.5%。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39.5亿元,同比增长181.4%;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为0.8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3亿元。二是新增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全市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54.4亿元,同比增长148.3%。总量占全社会完成投资的18.7%,比去年同期提高9.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步伐加快。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7亿元,同比增长26.6%。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51.7%,比去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4.4亿元,同比增长41.6%,增速比全社会投资高23.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3.8%,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拉动投资增长8.3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力增强。去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降息、降低首付比例、公积金政策调整等一系列政策,部分有需求的消费者购房意愿被激发,促进了房地产销售的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销售商品房5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9%,比去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额20.0亿元,同比增长20.2%,比去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受商品房销售持续向好的影响,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7亿元,同比增长59.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75.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8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贸易投资科副科长、统计师孙阳介绍,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开局良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居第3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两位数”以上,高于全国、全省的增速。
新商业模式发展较迅速。2016年全市厂家直销中心和网上商店的批零企业从无到有,达到了5户,一季度实现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4%、13.8%。连锁企业发展好于独立门店,一季度限上连锁门店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33.8%,限上独立门店企业增长17.4%,连锁门店比独立门店快16.4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亿元
新业态消费成长迅速。“互联网+商业”正在快速成长,一季度全市限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9倍,互联网实现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5.5%。
消费提质升级态势明显。居民在住、行、教育、养老、保障、卫生、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升级明显,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全市一季度主要商品销售类值中,限上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2.3%、19.4%、16.0%、15.0%,分别比消费品市场增速快18.5、5.6、2.2、1.2个百分点。
假日消费拉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元旦节、春节等节假日对全市消费拉动明显,据调查,1-2月全市“迎春购物月”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亿元,同比增长20%。春节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4.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6%,创历年春节黄金周接待人数新高,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增长22.3%。节假日期间消费的火热有效带动了全市消费的增长。
4月21日下午,2016年一季度德阳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召开,对德阳市一季度经济运行进行报盘:经省统计局审定,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31.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1亿元,增长7.5%。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面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稳增长政策,按照省委“五个走在前列”要求,全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这些成绩如何取得?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市统计部门相关人士就上述问题作了详细介绍和说明。
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和0.6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
“一季度,全市经济开局总体平稳,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市统计局综合科副科长、统计师陈德文说。
“缓中趋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德阳市经济与全国、全省趋势基本一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2%,增速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5和0.6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7%-8.5%的合理区间,符合经济发展的预期。二是经济发展逐步趋稳,工业、财政等增速有所回升。从工业经济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比1-2月提高0.9个百分点。机械、化工、医药等主要工业行业增速比1-2月均有所提高。从财政收入看,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由负转正,比1-2月提高6.0个百分点。
“稳中向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需求持续释放,投资、消费实现较快增长。从需求方面看,全市认真落实省委实施“项目年”的政策措施,全力抓好增加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推进。从产业结构看,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7.1:62.8:30.1,与去年同期6.7:63.8:29.5比较,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三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4%和10.1%,比2015年分别提高0.8和0.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高0.4和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跑赢了“GDP”增速。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多行业领域齐头并进
市统计局工业能源科科长、统计师左金生介绍, 一季度,全市以稳定工业经济发展为重点,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体向好的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发展向好,对工业的贡献较大。一季度,机械、食品、化工、医药和建材五大传统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1.5%,同比增长8.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4.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
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拉动全市工业较快发展。一是全市高端成长型产业保持较好发展,体现较强活力。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26.7%和14.3%,分别比全市高5.1、18.4和6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加快发展。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比全市规上工业增速快7.6个百分点。三是新进企业增添新动力。截至一季度,全市新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1亿元,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德阳继续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市”为契机,继续深化和推进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助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六大高能耗产业占工业总量的21.8%,比去年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开门红”——
投资增速比全省高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一季度,全市大力贯彻落实省委‘项目年\’各项政策措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1亿元,同比增长18.1%。投资增速比全省高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顺利实现了投资‘开门红\’。”市统计局贸易投资科科长、统计师刘科表示,促进全市投资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新开工项目规模增势良好。今年,各级积极对接国家、省的投资政策,认真梳理投资项目,狠抓项目落地开工,全市新增项目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一是新增项目规模扩大、项目质量提高。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207个,同比增长93.5%。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39.5亿元,同比增长181.4%;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为0.8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3亿元。二是新增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全市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54.4亿元,同比增长148.3%。总量占全社会完成投资的18.7%,比去年同期提高9.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步伐加快。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7亿元,同比增长26.6%。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51.7%,比去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4.4亿元,同比增长41.6%,增速比全社会投资高23.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3.8%,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拉动投资增长8.3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力增强。去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降息、降低首付比例、公积金政策调整等一系列政策,部分有需求的消费者购房意愿被激发,促进了房地产销售的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销售商品房5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9%,比去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额20.0亿元,同比增长20.2%,比去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受商品房销售持续向好的影响,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7亿元,同比增长59.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75.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8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贸易投资科副科长、统计师孙阳介绍,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开局良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居第3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两位数”以上,高于全国、全省的增速。
新商业模式发展较迅速。2016年全市厂家直销中心和网上商店的批零企业从无到有,达到了5户,一季度实现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4%、13.8%。连锁企业发展好于独立门店,一季度限上连锁门店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33.8%,限上独立门店企业增长17.4%,连锁门店比独立门店快16.4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亿元
新业态消费成长迅速。“互联网+商业”正在快速成长,一季度全市限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9倍,互联网实现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5.5%。
消费提质升级态势明显。居民在住、行、教育、养老、保障、卫生、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升级明显,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全市一季度主要商品销售类值中,限上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2.3%、19.4%、16.0%、15.0%,分别比消费品市场增速快18.5、5.6、2.2、1.2个百分点。
假日消费拉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元旦节、春节等节假日对全市消费拉动明显,据调查,1-2月全市“迎春购物月”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亿元,同比增长20%。春节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4.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6%,创历年春节黄金周接待人数新高,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增长22.3%。节假日期间消费的火热有效带动了全市消费的增长。
新闻推荐
“老师傅”的奉献 ——记中国二重万航公司机加厂高级技师、镗工刘跃
刘跃(右)在指导工人生产。文/图本报记者肖盛雄创新措施方法提高新材料生产加工效率航空锻件产品中,因大多为钛合金细长条、薄壁等模锻件,具有强度高、材质复杂难加工等特点,如何才能提高加工效率?刘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