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什邡新闻 > 正文

省农业科学院:勤耕不辍 播种兴农梦想

来源:四川日报 2018-10-27 06:07   https://www.yybnet.net/
名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38年。走过80年岁月,目前该院拥有15个研究所、30多个国际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及部委重点实验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综合科研实力居全国省级农业科学院前列。省农科院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788项,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农作物品种528个。

□本报记者侯冲

“昨天在什邡给贫困户培训羊肚菌种植技术,过两天还要去泸定做培训。”10月25日,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微生物室主任彭卫红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行程。

忙碌,成了她和同事们多年来工作的关键词。寻找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提高马铃薯产量、培育更好的茶叶品种……几十年间,一代代省农科院科研人员跋山涉水、勤耕不辍,在巴蜀大地播种兴农的梦想,在田野乡间贡献振兴的力量。

攻克难点:实现羊肚菌大规模人工种植

如今“种”入寻常百姓家的羊肚菌,10多年前,还是难以寻觅的“宝贝”。

彭卫红介绍,自1883年起,英、美、法等国科学家就开始试图人工种植羊肚菌。但是在100多年时间里,羊肚菌始终无法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

改变发生在2011年。当年11月,省农科院攻克了相关技术难题,率先在成都市新都区人工种植羊肚菌,在翌年2月实现了丰收。接着,又在成都市金堂县一口气种植了12亩羊肚菌,来年出菇量依然保持稳定。

“那片试验田受到了很多人关注。”彭卫红回忆,当时来参观的专家有人现场采菇,有人直接挖土,都在想尽可能多地把科研成果带回去研究。

在省农科院的推动下,羊肚菌在川内实现了大规模人工种植。

彭卫红告诉记者,目前甘孜州有万亩羊肚菌产业带,平均每亩收益可达两三万元。未来,省农科院计划将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推向全省更多地区,让这种珍稀食用菌造福更多农民。

解决痛点:让“蜀中无好米”成为过去时

除了攻克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几十年来,省农科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育成突破性小麦品种“川麦42”,为我国小麦超高产、抗条锈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培育耐旱、耐瘠、广适应性玉米品种,破解了西南地区生态和生产需求难题;选育“川油36”,是四川唯一的广适性、宜机油菜新品种。

此外,还育成“川优6203”“德优4727”等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让“蜀中无好米”的说法成为过去时。

“近年来,我们在杂交香稻优质化育种研究及应用方面,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高方远介绍,“川优6203”蒸出来的米饭,口感不亚于泰国香米,相关重要指标均达到泰米标准,更可贵的是,“川优6203”亩产量是泰国香米的两倍。

异军突起的不只是川米。为解决四川省薯类产业新品种少、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省农科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省农科院研究员沈学善介绍,今年7月,他们对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1150亩马铃薯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现场验收,结果显示每亩产量突破万斤、产值突破万元,创造马铃薯高产高效新纪录。

近年来,推动产业扶贫,省农科院先后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45个,建立农业产业与科技示范基地42个;助力乡村振兴,完成《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编制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农业科技进贫困地区行动计划。“未来,要让省农科院的人才、成果、技术成为支撑全省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省农科院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带平台的新房还没住 客厅外已经搭起了彩钢屋

本报讯(记者伍玲通讯员祝芳婷)因邻居在公共平台私搭彩钢棚“圈地”,困扰什邡市皂角街道城东村村民苏某近3个月的纠纷争议,在...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忆绵竹解放的日子2018-10-19 09:47
评论:(省农业科学院:勤耕不辍 播种兴农梦想)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