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8点,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陈浩开始了他忙碌的一天:先为暂住人群打水、清理垃圾,然后翻开记录本,做好一天的工作计划。
9点,民警送来一位老人, 70岁左右,穿着打扮还算干净。据民警介绍,老人在路边徘徊不定,问他话,只会说 “是” “好”。陈浩猜测,老人可能患有老年痴呆症,于是向民警咨询发现老人的详细地点。
民警说,老人是在德城区三八路城隍庙附近被发现的。陈浩开着救助车与两名同事一起带着老人来到城隍庙,询问周围的居民和商铺经营者都称未见过老人。这时老人嘴里不停念叨的 “家北”引起了陈浩的注意,于是他驱车向城隍庙西边和北边寻找。直到12点,他们仍然一无所获。此时,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称: “老人的家人到了救助站。”放下电话,陈浩一踩油门赶回救助站。
原来老人住在德城区辛庄敬老院,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平时都在护理员和朋友的陪伴下散步,结果 8日早上由于护理员疏忽,老人自己走了出去,才发生了走失的一幕。老人年过七旬的嫂子哭着握住陈浩的手: “感谢你们,要不然我怎么对得起他死去的哥哥。 ”陈浩一边安慰她,一边说道:“阿姨,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
“像这样的救助事件几乎每天就要发生好几起,平均每年有4000起。”把老人送回家后,陈浩显得格外轻松,他回忆说: “有一次,我和同事送一位辽宁省辽阳市的农民工回家,他因工伤造成了高位截瘫。当时正赶上春运,一来火车票不好买,二来我们运送他的担架不能上火车。最后我们找了一床棉被, 4个人每人揪住棉被的一角,把他 ‘兜\’上了火车。”
因为票源紧张,陈浩的同事只买到3张硬座,让农民工躺在上面,他们只能站着,还要轮流照顾农民工, 4个人 12个小时没有合眼。因为没有直达车,陈浩一行到达沈阳后转乘汽车赶到辽阳。来到辽阳已是凌晨 2点左右,陈浩等人在当地民警的帮助下把农民工送到家。到达后,农民工拉住陈浩的手不停地说谢谢,当地民警也竖起大拇指,直赞德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是好样的!”
“下午要去火车站、汽车站等流浪人群密集区。”陈浩说, “现在我们实行的都是主动救助,争取第一时间把关爱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近几年,市救助站在夏、冬两季分别开展了送清凉、送温暖活动;日常还有 “逢六必救”活动,即在每个月的 6日、 16日和 26日都上街,开展巡回救助。工作人员主动寻找流浪乞讨者,对他们进行劝说和救助,如果不愿意到救助站,就送给他们一些食物和水,还有些日常用的药品。
“每帮助一个人,都能得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有些话虽然简单、质朴,但足以让我感动。”说到这里,陈浩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市救助站不仅陈浩这样想,其他27位工作人员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中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有工作了30余年的老同志。他们说,这份工作让他们在奉献中收获了幸福和快乐。□本报记者 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 苏峰
新闻推荐
我市旅游市场集中整治结束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