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50多年前,我在故乡长官上学读书时,就熟知这宁津“三大名吃”的民谚。据老人们说,这民谚已流传好几辈子了。如今,“三大名吃”更是闻名遐迩,已经成为德州市和宁津县的著名品牌之一,并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10月,宁津的“三大名吃”,在德州市举办的烹饪餐饮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中再次获奖,其中长官包子荣获了金奖。
“长官包子”是特指长官回民制作的“清真”包子。长官的清真包子为什么会成为名吃呢?这与长官悠久的历史、地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有关。长官是回族群众聚居的千年古镇。古镇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产生名吃的根源。
长官到底何时建镇?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沧桑?据现存于长官清真寺回族文化室创修于明初的《六箴堂张氏家谱》记载:“始祖之世,家金陵水西门外拴马桩也。永乐改元二载,从移民诏,迁来直隶宁津县东北乡长官镇。 ”据此可知,在六百多年前,长官就已称“镇”了。根据回族群众“围寺而居”的习俗,单门独户的回民一般不会在没有回族的地方落户,张氏家族明初迁来落户,说明元代这里就有回族人定居了。
据史料记载,元朝建都于北京后,曾派遣“回回军”屯垦于“诸道”。沧州、德州一带就多有回回军的驻地。 《元史·百官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于河间、沧州等处,置长官司,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七品,掌军民二百有二户。 ”达鲁花赤是蒙语,是元朝中央政府在路、府、州、县设置的监督各级地方官的官,是各地真正的掌权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编的《宁津县志》记述:“长官旧治原名长湾店,因有湾坑绕村颇长,故而得名。今宁津县北之长官,即当时长官驻扎遗址。曾有朝阳门在南街,东西厅在北街之偏西,今已倒塌无存……”由此可知,至元二十一年,也就是1284年之前,长官叫长湾店,元朝在这里设达鲁花赤长官司,南街有城门“朝阳门”,北街有官厅,已是个颇有规模的镇店了。
造访乡贤,听他们讲述鲜活的故事,也印证了史料:老辈子那会儿,长官四周有城墙,四街头儿上有城门,周围那些大湾就是垒城墙的时候挖的。古时候叫长湾店,后来怎么又叫开长官了呢?原来咱这儿是朝廷派驻大官的地方,比县官还大一级哪,专门统领周围各营的兵将。要不长官周围这一片怎么叫营的地方多呢,你看,这东西南北的,乌马营、偏坡营、大营、小营……一溜十八营,全归这儿的长官管。长官要是有个什么事了,就派传令兵骑马到各营去传令,传令兵就这么呐喊着:“长官有令……到长官街……”天长日久了,长湾店就给叫成“长官街”“长官店”了……直至如今,人们口语中称呼长官仍然是“长官街”。看来,从元代成为达鲁花赤长官驻地,长湾店改称了长官镇,距今也有七八百年了。至于元代之前,长湾店叫了多少年,已经无从考证了。
元代回族在全国各地“小集中”而居,既保持着伊斯兰信仰,同时又入乡随俗,汲取其他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在元朝时,清真饮食已初步形成体系,在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专门列有“回回食品”一章,收录了诸多回族饮食品种。元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唱词:“小刘屠卖的肥羊肉,一贯钞一副整头蹄。马回回烧饼十分大,黄蛮子菜烂味精奇……”
元代达鲁花赤驻守长官时,“掌军民二百有二户”,长官已形成回、汉两族群众杂聚的镇店。到明初“燕王扫北”大移民时,南方的回民相继迁来长官落户,长官已成为冀南鲁北驰名的大镇。大镇自然就会形成集市,历史久远,传承至今的长官农历三·八大集,号称“鲁北第一集”。长官地处冀鲁两省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每逢集日,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赶集。赶集的人多,要吃要喝,自然就繁荣了饮食业的发展。回族群众素有经商的传统,又以“勤行”即清真饮食最为普遍。长官回民制作的清真饮食,不仅包子远近闻名,其他,如油酥火烧、糖火烧、烧羊肉和勺面等,也都挺有名气。人所共知,回族制作的饮食不仅有传统的手艺,质量上乘,而且卫生、洁净,所以,回民制作的饮食,不仅本民族的人喜食,也受到其他民族的青睐。
据传说,元朝时驻守这里的一位达鲁花赤回族“长官”,特别爱吃包子,就广招远近回族制作包子的能人高手,来此竞相献艺,以饱口福。后来,有的能人高手,在此落了户,以卖包子为业。他们制作的“长官包子”,渐渐有了名气,数百年传承下来。清朝末年,长官的名门望族“丰泰店”张氏家族与南皮县的清末重臣张之万、张之洞家族有通家之好,多有交往。张之万是清道光丁未科(1847年)状元,历官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兵部尚书等要职。张之万的族弟张之洞是清同治二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和内阁军机大臣等官职。张之万、张之洞家族的人,常来长官作客,品尝过长官包子,甚为赞赏,由此长官包子更是名声大振。
长官包子以牛羊肉馅为主,也兼有素馅等花样,尤以牛肉大葱包子最为知名。经数百年代代相传,不断改进,长官包子以其皮薄馅大,色香味美,成为经济实惠的大众食品,深受回汉两族群众的欢迎。每逢集日,从冀鲁两省四面八方来赶集的人们,都爱吃长官包子,这也给长官包子传了名。
长官包子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名吃,也是镇上回族人家最拿手的饭食。来人待客,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包子是必不可少的主食。而且,镇上还有个传统习俗,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蒸了包子,互相赠送,互相品尝。不仅增进了亲情友情,也交流了制作包子的手艺。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吃别人送的包子,觉得新鲜。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包子已不再是什么稀罕食品。但镇上人家,仍常蒸包子,爱吃包子,常以包子待客。而相互之间送包子的习俗,也传承至今。□张宝申
新闻推荐
新思路、新举措、新跨越,缔造了德州创新创业的传奇;新能源、新产业、新支柱,写就了德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奇迹。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 “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