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外观有特色,很大气。四周的点缀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感觉。 ”8月8日清晨,市民刘凤遥和王鹏超早早地赶到市区东方红东路文体中心,静候市博物馆开馆。
博物馆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厚重古朴的建筑风格和以“德”字为标志的装饰,不仅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美感巧妙结合,还充分体现了德州宽厚、包容的情怀。市博物馆的开馆,不仅让一扇穿越古今的时空之门徐徐开启,同时还开启了文化之门、知识之门。
穿越历史诉说文明
走进博物馆大门,一幅以《九河图》为底衬,“九达天衢”和《德州赋》为主题内容的大型浮雕墙映入眼帘。气势磅礴浑然天成的浮雕墙,不仅是绘画艺术与文字魅力的完美结合,更传达着“德水安澜”、 “九达天衢”的德州历史文化精髓。
走进以 “历史足迹”为主题的第一展厅,庄重沉稳的装修风格,将传统的展陈方式与现代展示手段融为一体,不禁让人陶醉在德州悠远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之中。该展厅以时间为脉络,展现了德州的历史文化。
一副雕刻着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三个古老传说的浮雕墙标志着德州的历史长卷被缓缓拉开。接着陈列在展柜中古色古香的文物,让观者了解了德州的先秦初育、秦汉肇基、魏晋风流、隋唐兴发、宋元转折、明清全盛。
从代表龙山文化的灰陶鬲到西汉时期的董仲舒雕塑;从按1:1复制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到北宋文学家的李之仪的佳作《卜算子》;从明清时期九达天衢坊到近代爱国将领宋哲元和他的大刀队,让观者在极短时间内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空间,领略了德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文明遗珠 见证精彩
如果说第一展厅讲述了德州的前世今生,那么第二展厅的“文明遗珠”则用一件件文物把德州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以宋元瓷窑和汉代墓葬的复原展示为亮点,呈现德州人文演进的精彩之处。
展厅中央的青玉双凤浮雕匕是德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玉刀长13.6厘米,宽3.8厘米,呈青绿色半透明状,顶端和两侧有对称的脊牙,正背两面均雕刻两个呈站立状的凤鸟。凤鸟线条婉转流畅,两翼上翘,长尾上卷超过头顶又下垂于胸前,鸟腿肌肉发达,粗壮有力。据介绍,该文物属国家一级藏品,其雕琢工艺呈现出过渡性的特征,具有明显的西周中期特色,玉刀上的两组凤鸟纹,是西周中期凤鸟纹的典型形象。该玉刀对研究西周时期的艺术形态和制玉工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德州境内分布着众多汉代墓葬,其中陵县神头墓群与宁津县庞家寺汉墓规模最大、文物价值最高。神头墓群俗称“七十二疑冢”,依水排列的古墓群雄伟高峻、连绵起伏。 1979年德州组成考古队对4号5号墓进行挖掘,共出土文物35件,其中,绿釉八联陶灯和博士炉为稀世珍品。庞家寺汉墓为东汉早期墓葬,由墓道、甬道、前室、前中室、后中室、后中东耳室及后室组成,通过对古墓的复原,让人们了解汉代厚葬之风兴盛、汉墓布局多变的特点。
德州瓷器名声已久,有着“黑金墨玉”之称的黑陶早已成为德州的文化名片。展厅复原的宋元时期瓷窑向人们展示了古人烧制瓷器的智慧。瓷窑平面为马蹄形结构,其特点是火膛呈扇面形,共设三个烟道,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受阻后转向窑底,流经坯体,使坯体烧成,烟气则从烟道排出。德州出土的碎瓷片、瓷俑大多是瓷面绘有简单花纹的粗白瓷器,属日用品。比如武城县出土的宋代瓷枕,瓷胎细腻、瓷面绘有鹿、兰草等图案,象征着繁荣、高洁,是德州瓷窑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城市记忆 共同怀念
馆内的第三展厅,便是德州城市记忆的微缩景观,在这里不仅再现了德州已经消逝的古老院落和街区的景致风情,还呈现了德州方言老话、童谣曲词和节令风俗。
在第三展厅中,主要展现了历史上曾经繁盛一时的古德州城。沿街叫卖的小贩、街头耍杂技的少年、四合院内讲述德州传说的老人,将当年德州的繁华景象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明清时期,德州商业形成按行业划分街巷的格局,商业贸易非常活跃。在商业的带动下,德州的手工业、加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全国33大工商业城市之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盐店口,据介绍,盐店口最初只是上码头,上码头是当时德州较大的官运码头之一,当时食盐要通过上码头运到其它地方。久而久之,在经常卸载食盐的地方形成了街道,就成为了盐店口。
商业的繁荣带来文化的繁荣。从明正德到清光绪年间,德州城内先后创设崇仁书院、董子书院、柳湖书院等7家书院也可以在该展厅看到,其百花齐放、融汇发展的格局,让人流连忘返。同时该展厅还展示了明清时期德州的民间文化,“跑驴”、“花杠舞”、“绣球舞灯”等争奇斗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报记者 井璐 本报通讯员 王志冕 谷传军
新闻推荐
四次入狱仍不改 重操旧业再被捕,四次入狱仍不改 重操旧业再被捕
宁津讯 (高忠祥 董海徽)宁津五旬老汉高某,曾因盗窃罪4次入狱服刑、2次劳教,前后共有25年的时间在狱中度过。但他不思悔改,刑满释放以后,高某依然重操旧业,继续以偷盗为生。 8月9日,宁津县检察院以涉嫌盗...
宁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