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崇熙 通讯员 郝淑静)2007年,桃园街道办事处后迟村与天津德瑞特公司合作发展大棚黄瓜育种,经过几年的发展,该村大棚种植面积达到550亩,土地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俺家的4亩地都流转给了德瑞特公司,公司负责管理,每亩地收入1万多块,比自己种田强得多。”10月20日,土地流转的受益人、村民赵东生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
后迟村土地流转模式称为“股份合作”,即农户将土地承包权流转给合作社组织经营,土地经营收入在扣除必要的集体积累后,按照社员土地股份进行分配。目前在平原县,转包、出租和互换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占土地流转面积的99.29%。
年初的中央1号文指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文件的出台,特别是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今年,龙门街道办事处莲花池村民蔡少泉在王庙镇坡刘村流转土地600亩,并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成为名符其实的“地主”。“从国家政策变化中,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希望,相信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谈到发展的未来,蔡少泉信心满满。
为推进流转土地,平原县各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置电子显示屏,挂牌运营。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和定期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帮助供求双方评估土地流转收益,协商流转价格,监督兑现流转价款,避免出现土地纠纷,为土地流转搭建了平台。目前,全县共规范土地流转合同20332份,流转土地114749万多亩。
前曹镇益农土地托管合作社是全省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近年来,该社采用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农田承租等三种土地托管模式,为农户提供种植、管理、收获、土地流转等多项服务,为广大农民摆脱土地困扰,寻求更加广泛的致富门路奠定了基础。目前,托管农户已达2500多户,托管面积3万余亩,有1万多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进入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工人。
合作社能够将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赢得了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合作社免除了社员种养后顾之忧,提高了产品供应能力,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成为链接市场、企业、农户的 “金纽带”。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办事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内外市场,实现了 “流转一片土地,兴起一方产业”的作用。目前,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884家,参加农户4.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6%。
土地规模经营,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保证企业优质原材料的供应,确保农企“双赢”。近年来,平原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把农户的土地纳入到龙头企业的基地中,龙头企业对农业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坊子乡引进的寿光中绿蔬菜集团,在该乡仓上村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设高标准蔬菜育苗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王庙镇梁庄村将1000亩土地流转给山东省工商联合会投资公司,转出户凭土地获取每亩1000斤标准小麦的“红利”……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当前平原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助动器”。
新闻推荐
恩城镇北街卫生院——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