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陇西新闻 > 正文

努力探索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来源:甘肃日报 2012-08-22 00:38   https://www.yybnet.net/

努力探索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定西市委书记 杨子兴定西市市长常正国

定西是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从1983年开始,党和国家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首开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先河。30年来,定西人民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扶贫思路、转变扶贫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基础开发式扶贫,到综合开发式扶贫,再到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使各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顺应扶贫开发从集中力量解决温饱进入努力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形势,树立起“大扶贫”观念,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宜居、宜游、宜投、宜会、宜商的“五宜”城市,加快形成工业主导型、城镇带动型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实现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性跨越。全市于1999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或高速增长。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扶贫开发基础条件。

“三西”扶贫开发以来,定西突破传统的以钱物扶贫方式,把改变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强以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为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每年多次赴省进京汇报衔接项目,通过领导带头争取、建立领导责任制、定期督查通报、现场观摩交流、改进考核评价等措施,促进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引进项目,创新机制组织实施项目。近五年累计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164.9亿元,年均增长44.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7.1亿元,年均增长45.8%。目前,全市119个乡镇均通等级公路,40%的建制村通了油路,56.9%的山坡地被修成了梯田,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41.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同时,还解决了56%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99.9%的农户用电问题,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16.8%,改善了近6万户村民的居住条件,完成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1.3万户,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也将于年内实现通水目标,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市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坚持以产业开发为支撑,不断提升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重要措施,顺应天时、趋利避害、强力扶持,近年来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8亿元,着力培育马铃薯、中医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配套建设了以安定为核心的省级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以陇西为核心的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均被初定为国家项目扶持园区,并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全国性马铃薯、中医药产业节会,产业影响力、知名度和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马铃薯、中医药标准化种植在60%左右,加工能力也占到总产量的60%,加工链条不断延伸,“种植—加工—物流—贸易”全产业链模式初步形成,“定西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畜草产业围绕建设全省畜草产业大市的目标,紧抓安定、陇西、临洮、岷县被列为全省牛羊产业大县的机遇,坚持以设施养殖、饲草加工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方向,依托正在规划建设的省级食品工业园,加速畜草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推动全市产业开发格局由“两轮驱动”向“三足鼎立”转变。目前,全市马铃薯、中医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已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解决温饱进而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化扶贫之路。

三、坚持以工业发展为带动,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综合实力。

长期以来,定西工业总量小、水平低,一直以来是发展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此,我们把发展工业作为带动农村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就近务工增收和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制定并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近五年累计投入扶持资金40.8亿元,开工建设工业项目696个、建成投产471个,完成投资217.9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精盐化工、现代制药、水电矿产开发、装备制造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在工业发展中,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来抓,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思路,逐步完善“封闭管理、一级财政、计划单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在财政投入、规划修编、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投入开发区建设资金5000万元,在此基础上从2011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递增安排5500万元,“十二五”期间将累计投入10亿元。目前定西市开发区总体规划已经省上批复,陇西开发区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被列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点。近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3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1.6%提高到17.8%,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14.4%提高到21%。

四、坚持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不断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方式。

近年来,定西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全省率先示范推广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方式,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在508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从2008年开始,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把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特困片带作为扶贫开发的优先地带,实施集中攻坚,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亿元,组织实施连片开发、整流域推进试点项目38个,有效解决了以村为单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局限性,促进了贫困片带全面持续发展。近年来还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513万元,加快了新农村试点建设步伐,在2008年顺利完成省级试点县临洮县和8个省级试点村建设任务后,从2009年开始,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县陇西县连续四年每年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使试点乡村道路、梯田、沼气、人畜饮水为主的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学校、乡镇医院、村卫生室、村级文化阵地的配套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不断探索解决重点乡村个体贫困和区域贫困并存问题,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以城带乡发展能力,我们提出打造宜居、宜游、宜投、宜会、宜商的“五宜”城市,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地推进城镇改造、建设与管理,全市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近五年累计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97.3亿元,其中市区完成投资88.5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21.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13%提高到24.42%。

五、坚持以培训输转为基础,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实效。

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增强了扶贫开发实效。“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437.0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76.52亿元,人均6327元,有12.5万户贫困户通过劳务输转实现了脱贫。着眼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对贫困乡村的贫困劳动力重点开展了建筑、电动缝纫、家政服务、保安等务工技能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3713人、输转就业22290人;对留守劳动力累计开展种、养、加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约30万人次,增强了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全省首创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对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101名村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培训,有效解决基层组织无人办事的问题,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依托定西理工中专等市内16个具备职业教育资质的培训基地,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力度,共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23957名,已有3264名经培训后实现稳定就业。

六、坚持以创新机制为保证,不断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坚持不断创新机制,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和力量,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工程,促使各级财政支出向改善民生倾斜,近五年全市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及民生方面的支出达182.24亿元,年均增长32%。从2008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普惠制慰问以来,累计筹措资金5600多万元,坚持每年春节前对所有城市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进行慰问。对85岁—89岁高龄老人和引洮工程移民发放生活补贴,多次汇报争取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农村低保保障面达到19.3%,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95.07%,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行“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改革,“十一五”以来,共落实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58.87亿元。健全完善社会扶贫政策和激励机制,不断拓宽社会帮扶渠道,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等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天津市六县区和全省31个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坚持在定西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十一五”以来,各级定点帮扶单位为定西帮扶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2.8亿元,帮助引进项目451项,投资14.3亿元。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衔接试点,探索出“指标识别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低收入人口识别体系,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新机制,积极推进村级互助资金合作组织建设,在全市7县区的164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其中中央试点33个,省级试点131个,互助资金总量达2664.53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70个,会员8.65万户,带动农户27.07万户,引导和带领农村群众面向市场发展生产、齐心协力脱贫致富。

虽然定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定西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今后,我们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甘肃、省上支持定西发展,特别是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将我市7县区整体纳入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进行扶持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模式,整合配套各类资源,推动扶贫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努力把定西建设成全国扶贫攻坚试验示范区,走出一条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新闻推荐

陇西县农村随处可见青贮饲料收割机械收割玉米的场景

连日来, 在陇西县农村,随处可见青贮饲料收割机械收割玉米的场景。今年陇西加快农机科技推广力度,先后补贴购置农业机械3000多台(套),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本报通讯员张爱平...

陇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努力探索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