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市上重点依托定西电大、定西理工中专建成了两个市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县区依托职教中心确立了劳动力培训机构,选择产业优势明显、技能性强的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点作为实训基地,同时整合培训骨干力量,建立劳动力培训师资库。目前,已构建起了包括1个市级示范培训基地、5个市级示范实训基地,88个县级培训基地和县级实训基地,2220名专兼职教师,3169多万元各类培训资金的覆盖全市县乡(镇)村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培训大平台,打通了一条劳动者通过自主选择相应技能培训,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培训大平台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学技术、换脑子的摇篮,许多经过培训的农民,变成了懂技术的创业者,成为贫困家庭走出贫困的“主心骨”。
“除了讲解畜牧产业惠民政策,更多地是教给学员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张凡华说,“良种、良料、良舍、良法、良医,这是我给学员讲授的‘五良\’养殖法,对家庭养殖很实用。”来自安定区畜牧局的高级畜牧师张凡华在定西理工中专讲授养殖技术,去年以来已经累计培训学员近6000人。
“前年一圈羊因传染病没及时预防死了4只,损失可大了。现在学了技术,像羊的感冒、拉肚子这样的小病我自己就能治了。”今年5月在定西理工中专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的安定区内关镇中南村3社贫困农民马淑萍,说起学到的技术简直如数家珍,“饲草最好要青贮,晒干时千万不能淋雨,淋雨发黑后草就没营养了;羊羔两个月就要断奶与母羊分离,公羊8到10月要与其它羊分开……”
“过去养殖稀里糊涂的,现在知道要引进优良品种,要算经济账。”马淑萍正准备引进育肥快的萨福克羊替换现在的小尾寒羊,还打算自己种饲草做青贮饲料,发展养牛,扩大养殖规模。在她的描绘中,这个家庭脱贫致富的美好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政府“下单”:问需于民绘制培训清单
精准培训,要培训什么?通过培训要让农民掌握哪些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政府必须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交出一张符合全市农民需求的培训清单。
然而,要摸清全市869个贫困村、960个非贫困村63.15万贫困人口中具备劳动能力38.08万人的培训意愿并登记汇总,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陇西县巩昌镇崖湾村,该镇副镇长张文刚打开***大数据平台轻轻点击“劳动力培训”字样,屏幕上该村808名贫困人口中624名贫困劳动力的名单就一目了然,再点击某个村民的姓名,该户劳动力的家庭状况、培训需求等信息便会清清楚楚显示出来。
张文刚说:“采集这些信息,当时可苦了工作人员了。他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东家进西家出,白天采集信息,晚上整理登记,五加二、白加黑,成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常态。”
和陇西一样,为了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去年全市各县区都认真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培训需求摸底调查,各乡镇、各村委会对每个劳动力的个人情况、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和愿望进行登记造册,并将信息录入数据库,全面推行建档立卡和实名制培训管理,为制定培训计划建立了第一手详实资料。
在此基础上,2015年5月,市人社局联合市扶贫办、市教育局、市农业局等6个部门制定了《定西市培训助推***实施方案》,以村为单位,通过逐户逐人建档立卡,为37.3394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列出实名制培训清单。
农民“点菜”:把最需要的技术学到手
“政府根据农民需求和全市各县区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列出了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其他培训等七大类培训清单,但具体学什么技术,还是农民自己说了算。”临洮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永斌说。
“我选择‘味道临洮\’厨艺培训,是因为开农家乐需要有代表临洮风味的主打菜品吸引顾客。”洮阳镇木厂村去年参加培训已取得中式烹调师技术资格证的祁秀芳说,“这个培训班上得值,老师都是各大酒店掌勺的名厨,学习的菜品有酒店的招牌菜,还有各种风味特色菜。”如今,她开的小树林农家乐生意火爆,年收入达30多万元。
云田镇北站村的林银亮喜欢电焊,技术也不错,但因没有技术等级证,外出打工不能上岗,只能在镇上干小工,一天只拿七八十元的工资。为此,他参加了8月理工中专举办的电焊培训班。“培训后经过考试就可以拿到国家认证的技能等级证书,我还想继续考取中级证书,那时一天最少也能挣200元。”
“娃娃要上学,婆婆常年患病,早就想着开个凉面摊,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再说投资也不大,只需千数元钱。”于是,文峰镇慰家店村农民李岁娥不假思索就报了拉面技能培训班。
通渭蒲岔湾村孙家曲社的谢守军自去年以来已经主动参加了种植、养殖、农机维修、建筑等4次培训,还参观了天耀草业1000多头牛的养殖场,大大增长了见识。“艺不压身,4次培训学到了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技术,现在种地、养殖、农机方面的常见问题都难不倒我。另外培训对我启发很大,作为农民,不论干啥,都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先前我养驴,但与养牛一对比,差别太大了,一头牛一年产一个,卖六七千块,一头驴3年下一个,卖5000元,今后我要养牛了。”
一堂堂培训班办下来,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学到了最需要的实用技术,点燃了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出贫困的希望之火。
部门“主厨”:齐抓共管合力烹制技术大餐
精准培训千头万绪,需要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据了解,在培训中,人社部门牵头抓总,扶贫、财政、教育、农业、畜牧兽医、农机局、住建、工信、食药监、科技、商务、旅游、市文广局、工会、妇联等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建立了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立体模式,提高了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家家有技能、户户有能手、个个有钱赚”的喜人景象。
通渭蒲岔湾村下庄社李娟芳今年7月参加了县妇联举办的“陇原巧手”编织技能培训,如今她制作的十几瓶绢花中7瓶以每瓶四五十元卖了,除去每瓶10元的成本,收入两百多元。
“这种为农村拖家带口的妇女们量身打造的技艺,很受姐妹们欢迎。”李娟芳说,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的50个人中现在大多数制作绢花挣钱,有的拿到集市上卖,有的还放在村里的网店上销售呢。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精准培训带给李娟芳一家的巨变还不止这些。
李娟芳一家除了两个孩子和婆婆,其他人都参加培训学到了技术。公公陈鼎参加了养殖培训,现在养着5头牛,已出栏1头,收入8000多元;丈夫陈万春参加培训拿到等级证后在工地上开铲车,一月能挣五六千元;大哥陈万杰参加培训后开着挖掘机,一月也挣五六千元。这个贫困户,凭借着精准培训的东风,正在快速奔走在发家致富的“阳关大道”上。
临洮车刘家村曹家坪的牡丹成了气候,县文化局就对曹家坪愿意开农家乐的人进行了厨艺培训,牡丹节期间开起了14家农家乐,一家农家乐一个多月毛收入两万多元;为了让马家窑附近6个村的贫困户依托马家窑文化产业致富,临洮县举办了三期陶艺培训班,有150人掌握了彩陶制作技艺。家住祁家滩村的郭兴丽说,卧龙湾水镇建成后夏天有很多外地人来休闲娱乐,她想开一个彩陶家庭作坊制作彩陶来卖。
除了依托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宜工、宜农、宜商的就业本领,各县区还结合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了“薯乡牛肉拉面师”“牛谷河畔彩绘匠”“灞陵电子工”“狄道鲁班建筑汉”“贵清摘棉嫂”“李氏故里缝纫工”“岷州药农”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贫困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在陇西县精准培训班教学现场,电焊枪下焊花飞溅,平日农家最常见的面团在面点师的手下上下翻飞、几张几合之间就变成了整齐均匀的面条;在临洮陶艺培训班上,50名学员正在老师的演示下专心揉泥、制坯……
窥一斑而见全豹。自去年以来,全市遴选的2220名各类专兼职教师或活跃在各个职业培训学校的课堂上,或深入各乡镇、村委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或深入田间地头、大棚圈舍、果园树下、工地厂房进行现场实训……他们把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结合学员的需求融进一堂堂课堂中,烹制成精美的“技术大餐”,奉献给一批批学员。他们走过的地方,让昔日“田舍郎”正在化身为新型职业农民,正在用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自身和贫困家庭的命运,改写着被贫困扭曲的村庄的命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侯金辉张日益)8月6日至14日,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团携手宁波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来定西市开展了为期6天的体验式夏令营活动,并对定西市农特产品、中草药种植销售及网络...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