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新闻 垦利新闻 利津新闻 广饶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东营市 > 垦利新闻 > 正文

小平房,见证奋斗的军功章

来源:黄三角早报 2016-10-26 11:06   https://www.yybnet.net/
丰收村仅存的几排房子中间,狭窄的小巷子和破旧的自行车很显年代感。本报记者段学虎摄老房子背后高大的楼房已经开始起来。本报记者段学虎摄在东营城区的北部,有一些地名显得颇具“红色”。东风村、丰收村、工农村,走在路上,我们能知道这些地方的位置,却看不到村内的建筑——房子,相反,大多数“村”现在是楼房,这些村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50多年前的胜利油田的发现开始说起,从成立这些村落,到现在住户都已经搬迁,这些村子只存在了不到40年。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却成为了东营永久的地名,见证着独属于东营的那一段油田移民历史。

那些年,守着稻田抓老鼠、刺猬

在百度贴吧东营吧里有个题为《怀念稻香村》的帖子,作者以深切的笔触描绘了他童年的乐土:“瓜果遍地的秋天,稻田里的稻子熟了,拖拉机来往奔驰,把一车车的稻子晒在马路上,晚上帮妈妈看稻子住在帐篷里,觉得特别新鲜,拿着木棍抓‘贼\’,就是偷稻子的老鼠和刺猬”。

在作者对稻香村的描述里,称稻香村为鱼米之乡。春天和小伙伴们到稻田里抓青蛙,和爸爸到水库打渔,夏天到野外下套子抓野兔、打野鸭,帮妈妈收稻子,冬天坐滑车去水库滑冰,在水库边烤地瓜、烤土豆。“东面和南面是水库,西面是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多年之后,“我们陆续搬离了稻香村,稻香村已是人去楼空。”

1998年至2000年的几年中,路先生一家曾经在稻香村居住。据他回忆,当年的稻香村,“有个不大的农贸市场,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商店,一般去东、西城办事,都要先去八分场中转。”2001年后,职工家属们开始陆续搬离,大多搬到了如今的锦华小区居住。

“我们走了几年之后,胜利化工就住进去了。后来我也去过稻香村几次,发现当时我们住的房子已经被重新翻修粉刷了。以前从稻香村去八分场都是坐小三轮车或者挤面包车,觉得特别远,现在城市扩展了,稻香村离园博园和东城就很近了,感觉开车也就一会儿的事儿。”

红砖瓦房,这是当年丰收村的景象

在北二路与华山路交叉路口附近的一家商店,记者表示要去丰收村,店主向北一指,“这一片都叫丰收村,有好几个,钻井丰收村、井下丰收村、地质丰收村、设计院丰收村,你找哪一个?”

沿华山路一路北行,如今看来已经略显狭窄的马路上扬起灰尘,商砼车辆往来穿梭,即将完工的一处居民区——丰收花园呈现在记者眼前。就在与这处建筑工地一路之隔的西侧,便是当年的钻井丰收村。几排还没有被拆掉的红色砖瓦房是丰收村仅存的旧景。

桥面铺着碎石而依然坚固的小石桥立在村口,石桥两侧的房屋已经废弃。透过模糊的字迹,能够辨认出一家是理发店、另一家是小吃店,墙外的水泥面上“馒头”二字还算清晰。正对石桥的路边,是几家卖东西的小铁皮屋。石桥另一头,是当年的卫生所。

过桥进村,丰收村当年的景象呈现。狭窄仅容两人并行的小胡同,一扇门前靠墙停了一辆自行车,显示这家还有人住。笔直粗大的香椿树高过屋顶,紫红的扁豆花探出墙头。大路边的老槐尽管蒙尘,依然透出岁月的沧桑。这几排房子中,一大部分院落的铁门已是锈迹斑斑,藤蔓在这些有年代感的墙上、门上肆意地游走,像是在诉说着这里日渐的衰落。

走进一户开着门的院落,里面的院子小的可怜,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院子里所有有泥土露出的地方都被栽上了各种蔬菜花草。走进北屋,是四间小房,最大的是客厅,中间南北、东西各有一道墙,空间局促,甚至连每个小房的房门都只是用一道布帘子替代。整个布局,更像是一个单身宿舍,很难想象,这样的小房子当时是一家人的居所。

村子东北角的大路边立有一块石碑,旧村庄已经不再,仅剩石碑讲述着胜利人当年的创业故事:“地质丰收村位于胜利石油管理局东十三公里处,1965年,胜利油田地质院在东风村境内立居民点,取名地质丰收村。1976年,因家属增多,村址北迁30公里,在泰安路北立村,取在盐碱荒滩上夺取丰收之意,故更名为地质丰收村。原系垦利县管辖,历经十五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畜牧、水产养殖、粮食生产等较为完善的农副业生产基地。”

"偶尔,我还会回去看看那些老房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谈起以前的老房子,不少经历过的老人都很怀念那段珍藏在老房子里奋斗的时光。在他们的印象里,伴随着他们一起奋斗过的两间小平房,就是他们的军功章。

“我知道的现在只有丰收村这么几排老房子还保存着,其他的都换成高大的居民楼了,偶尔看到一些老房子,还是会想起以前的那些往事,挺怀念的。”在丰收村仅有的几排老房子前,一位曾经在这里住过的黄先生这样告诉记者,他还会去看看那些曾经住过的老房子。“偶尔有人来这边寻找自己的老房子,不少人都找不到了,就来我这边看看,因为我现在住的这房子保存得比较完好。”丰收村内一位租客告诉记者。

“那个时候,我们刚来,大概1965年吧,凑巧的是,我来油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盖丰收村、东风村那边的工作房,刚开始并不是现在还保留的这的砖瓦房。全是那种用苇箔再糊上泥巴、搭起来的简易草房,石油人把这种房子称为‘干打垒\’。一间房大通铺,我们一家四口住。”东风村的老石油人徐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一家四口就挤在东风村的这样一间苇板房里。“我一个老同事一家七口,也是住一间板房。苦,是走过来之后回头看,觉得苦,那个时候没觉得。”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虽然是农业点的村子,但是这些村子的发展变化,丝毫不落后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徐先生1983年住进了砖瓦房,虽然只有两间,但当时已是很不错了。上世纪90年代初,住进了楼房。“说起那些房子,真的挺怀念,但是说让我回去住,我是绝对不会去住了,现在感觉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如今的东风村,道路两侧还有成片的水稻田,十月里,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曳,成群的麻雀飞翔在这片金黄之上,显得生机勃勃。成熟的水稻等待收获。正在附近菜园忙碌的王女士说,这都是小区里的家属们种的,“我们一来就种稻田,这一种就是十八年,现在家属们还是有种一小片地自种自吃的习惯。”

新闻推荐

垦利县实验三幼教师把废旧布料、饮料瓶等做成无毒害玩具变废为宝,自制近20种教具

幼儿们人手一个自制教具,玩得都很开心。废弃的布料、大的饮料瓶、换下来的轮胎等成了垦利第三实验幼儿园教师们的“宝贝”,他们自制成玩法多样的教具,目前已经有近20种共600余件教具...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小平房,见证奋斗的军功章)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