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齐绍安
近日,东营区政府为落实公车改革制度,购进20辆自行车作为近距离公差的出行工具,并且计划将进一步推广。在环境污染、雾锁全城频频发生的当下,绿色出行方式是每位公民自我拯救的义务选择。而东营区政府能够率先垂范,在机关单位倡导5公里内尽量骑自行车出行,实属模范之举。拍手叫好之外,百姓们更想看到此种风气能从政务机关延伸发散,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4月15日《黄三角早报》A03)
当下媒体圈,对于斥巨资用于购置豪华公车、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紧盯不放,百姓也对此深恶痛绝。而与东营区政府此举类似的机关单位,掀起一股倡导使用“公务自行车”的绿色浪潮,自然引人叫好不已。
且不论此举究竟落实如何,由谁监督实施,但从其出发点,便可体味其拥俭倡廉的良苦用心。以一个单位一次公务出行5公里为例,来回为10公里,以每辆车百公里耗油10升算,10公里的油费就是7.6元,按该单位一天出5次公差计算,那就是38元,每个月的油费将近1000元,一年下来就是12000元。如短途出差使用“公务自行车”,这笔钱便会省下来。假若将此法在全市推广,将会省下一笔可观的开支,而用作其他用途,“公务自行车”的节俭效果如此便立竿见影。
对比此前频频见诸报端的公车私用等现象,倡导“公务自行车”可谓是一件昭示政府机关推行公车制度改革的利好信号。省去油费和保养费用之外,还可减少汽车在行进过程中会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遏制全球环境恶化和雾霾天气加重的趋势。
撇开以上经济和环境效益不讲,倡导“公务自行车”出行,对纠正机关干员固守的官本位思想等传统陋习,拉近其与百姓的距离,也是独具功效的一剂良药。一位党组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做过如此表述,“骑自行车外出,还会让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放下架子。”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所谓的“官架子”和“面子”问题。倡导以自行车出行,教化思想的同时,还能无形之中拉近政务人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在东营形成一股清新政风。
但也有百姓疑虑此种倡议是否仅限于表面文章,具体谁来监督,公差里数又该如何确定?这些关乎到该项制度是否能真正走得更远,甚至能否真正有效用。笔者认为,倡导绿色出行,最重要的是领导带头,起表率作用。中国自古便有“下级看上级,群众看干部”的传统风尚。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带头多骑自行车,那么下属和工作人员就不会多乘坐小汽车,这便就有利于尽快形成风气。
新闻推荐
本报4月14日讯(记者聂金刚通讯员姚玉玲燕春雷)今年第一季度,东营市中心城房产交易大厅共受理各类房屋登记3676件,登记房屋10176套,相比2013年1-3月份下降51.35%,成为历年来同比下降...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