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玉米比较效益逐年提升,皖北农户种植玉米的意愿也在提高。2010年全省玉米面积已发展到1167万亩。但由于农户的种植水平不高,田间管理粗放,安徽省玉米平均单产却只有280公斤。眼下又到夏玉米的种植季节,泗县、蒙城、固镇、濉溪等地农民近日给本报来电,想了解如何才能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左晓龙副主任针对农户在种植玉米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大家“指点迷津”。
问题一 零散播种易染病
安徽省农户存在抢播玉米的习惯,自家的麦子刚一收完,而其他田地的麦子未收或正在收割,就迫不及待地播种玉米,容易导致玉米粗缩病发生。
左晓龙副主任告诉记者,玉米粗缩病是灰飞虱以持久性带毒方式传播,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皖北地区多为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模式,加之禾本科杂草的大量存在,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毒源。由于农户不能成片集中播种玉米,使得小麦上的灰飞虱易迁移到玉米苗上。
农户应该根据土壤墒情选择适宜的播期,尽量统一播种,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麦收后6月15日前,集中统一播种,可有效避免玉米的粗缩病。每穴播2—3粒玉米种子,也可用玉米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播后覆土镇压严实。 3—4叶期间苗,6—7叶期定苗。
问题二 不施基肥地力差
基肥又称底肥,其主要作用是培肥地力,疏松土壤,缓慢释放养分,供给玉米幼苗期和生育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安徽省部分玉米种植户没有施底肥的习惯,麦子收了以后,板茬直接播种不施基肥,影响玉米单产的提高。
左晓龙副主任建议农户,肥力中等的田块,应亩施玉米专用肥或三元复合肥40公斤左右,肥力较差的田块,应亩施玉米专用肥或三元复合肥50公斤左右。基肥采用沟施或穴施,深度2—6厘米左右。免耕直播田块,利用免耕机带有的施肥装置,在播种的同时将基肥一次施入。
问题三 不开边沟和中沟
皖北地区的玉米地一般没有边沟和中沟,当夏季突降暴雨时,雨水不能及时排除,特别是低洼地易积水。有时虽然地表看不到积水,但土壤中水分饱和,不利于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容易造成渍害。
左晓龙建议农户,在开好边沟的同时,每隔50米开一中沟,沟宽50厘米,开沟行玉米行距70—80厘米,既不占玉米行,也方便夏季排水。有条件的农户在开好大中沟的同时,每隔10米还可以开一小沟,更利于排涝。
问题四 忽视玉米螟虫病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生产中比较常见的害虫,安徽省一些玉米种植户却不太关注螟虫病的防治。当玉米受害较重时,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农户在7月15—25日期间,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5公斤撒入心叶内防治玉米螟。有条件的农户可以使用热雾机综合防治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即玉米播种时,在玉米地中28米左右留一走道,走道宽1米,一方面便于使用热雾机综合防治病虫害,同时也利于排涝和后期灌溉。
问题五 盲目早收产量低
由于种植习惯和劳动力调节及不方便看管等因素,安徽省农户早收玉米现象严重。早收玉米由于籽粒不饱满,含水量较高,容重低,存在玉米品质较差的问题。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在阜南县调查发现,一些农户6月5日播种玉米,9月10日—15日就收割了,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安徽省每年因玉米提早收获至少造成玉米减产10%,相当于中产田块每年每亩少收玉米80斤,高产田块少收玉米120斤,全省每年减收玉米8亿斤。
为此,左晓龙告诉农户,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尽量晚收,充分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农户要改变苞叶变黄就开始收获的习惯,严格把握玉米完全成熟的标志:即籽粒变硬,籽粒灌浆线(乳线)下移到籽粒的基部并完全消失;籽粒根部黑色层形成;籽粒呈现品种固有的颜色和特征;果穗苞叶变干、蓬松,呈白色。
安徽省夏玉米因播种期不同,各地玉米进入完全成熟期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淮南和沿淮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淮北地区要到9月底10月初玉米才完全成熟。因此,安徽省沿淮以南玉米应在9月下旬收获,淮北地区应当在9月底10初收获。该中心研究表明,一般中熟品种,推迟一周收获每亩增产5%—8%。
本报记者喻寒松
新闻推荐
阜南县田集镇东岳村农民郭家才最近很得意:“盖房手续这么复杂的事,我没烦神,村里的代理员就给办了! ”郭家才说的代理员,是田集镇在各村设立的为民服务代理点的工作人员,东岳村的张献就是其中一位...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