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上海铁路局阜阳工务段南阳工区,只见六名养路工人正在紧张作业。46岁胡点周是南阳工区班长,也是养路工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从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俺就一直在这个工区工作。”胡点周说。
当天,胡点周早上5:30出门开始工作,他当天的任务是检查钢轨(损情况,一干就是三个多小时。
9:30,胡点周与同事们收拾工具返回驻地,此时他鹅黄色工装的前后背都被汗水湿透。胡点周脱下工装后,露出脖子上一块巴掌大的三角形黑色皮肤,和周围的皮肤比较起来,这条V字领显得非常显眼。“火车道上气温很高,出去干活都要戴安全帽,穿长袖的工作服。领口有两个扣子没有扣,时间久了,脖子就晒得比脸还黑,哪年夏天都要褪几层皮。”胡点周说。
京九铁路作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往来列车频繁,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辆列车通过。胡点周所在的工区负责养护京九铁路9.1公里的上下行路段。“这里面有四个小半径大于1200米的弯道和一条下穿公路,弯道多、起伏大,给我们的养路工作带来不少麻烦。”胡点周告诉记者,“货运列车车体和货物的重量近千吨,对铁路(损很大。时间久了钢轨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检查钢轨是否平整就需要俯下身体来观察,一百米的钢轨至少要俯下身检查四次。遇到夏天气温高时,膝盖贴在钢轨上,常常容易把膝盖烫红。现在不像年轻时关节灵活,有时候感觉到痛了,不用轨距尺拄一下都站不起来。”
“上行每公里1680条水泥枕,下行每公里1760条水泥枕,工区里9.1公里的铁路,三万多条水泥枕,一走就是十七年。”胡点周说,他每天早上背着一米多长的轨距尺和扳手出门,发现小问题立即维修,遇到工程量较大的问题,做好记录,再回去搬设备。最轻的起拨道机也有四五十斤,铁道上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常常要在路肩上走上一两个小时。
南阳工区的生活区位于京九铁路和省道202线的交汇处,从1988年起,胡点周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25年。虽然每周有两天休息时间,但工区要值夜班,他的家又在十公里外的阜南县城,经常是有家不能回。“由于长年在外生活,俺都习惯了艰苦的生活,夏天都不习惯吹空调了,在空调房间睡一夜,早上起来浑身都没劲。”胡点周笑着说。
时近中午,胡点周来到工区食堂,电饭锅里提前煮好的绿豆汤还剩下半锅,他盛了一碗坐在板凳上喝起来。有个工友从家里带来三个大青茄子,这是他们的午餐的菜。“天气热,出去买菜至少要跑两公里,随便对付点就行了。”胡点周表示,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要认真工作,为了铁路的安全运行尽职尽责。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马红云 通讯员 郎克俊 近日,记者沿颍河堤坝行至颍东区袁寨镇西康村时,只见一大片梨树林映入眼帘,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这是俺去年春季刚刚栽种的晚秋黄梨,你看,长得多好。”...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