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大红袍、下束小彩裙、脸上抹油彩、头系花绣球,准备上场的小演员一边有板有眼地比划着,一边跟着台上的演员哼哼唱着。中秋前夕,记者在阜南县欣赏了一场嗨子戏表演,老中少三代演员,倾情咏歌、手足并舞。
作为地方传统戏曲,嗨子戏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又处在排斥与肯定的边缘。明代陈继儒说:“夫曲者,谓其曲尽人情也。”无论是高雅的昆曲,还是通俗的地方戏,都是人民对生活的情感表达,总会有一群爱好者在坚守传承。
苦调唱出乡土气
“嗨子戏因在唱腔开头先以‘嗨\’字音起腔而得名,早在中国戏曲发展高峰,即明末清初时就有嗨子戏了。”王朝金是阜南县嗨子戏艺术学校的专业老师,他不仅会唱,还会词曲创作。王朝金告诉记者,起初一些能歌善舞的手工艺人,在劳作之余即兴演唱民间灯班、花挑、红灯、小调等,随着时代变迁和改良,演变成有板有眼、有唱有舞的戏曲。
嗨子戏是沿淮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作出的极具地域风格和乡土气息的戏曲类别。“为啥嗨子戏起音或演唱中带有‘嗨\’字,每句的结束常带‘啊\’、‘
新闻推荐
9月14日,为期一周的阜南县“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活动启动。期间,阜南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开展义诊活动进社区、健康大讲堂等活动,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