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阜南新闻 > 正文

冬访台家寺 探寻古文明

来源:阜阳日报 2014-12-19 21:02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台家寺遗址发掘现场。

本报记者 穆可亮 摄

  

1957年6月,阜南县朱寨镇徐海孜村村民徐廷兰在小润河畔一网撒到了包括龙虎尊在内的8件青铜器,拉开了小润河流域殷商文化研究的序幕。57年后的今天,在龙虎尊出土地不远处的台家寺遗址,迎来了武汉大学考古系的15名师生。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座距今3300年左右的殷商区域中心遗址正一步步走出历史烟云。

台家寺的传说

在小润河流经阜南县朱寨镇三合村这片低洼地的北岸,有一座数百平方米的高大土丘,当地人称为“台庙”、“台家寺”。千百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有关台家寺的神话传说。

“传说穷人家来了客人,都要到这里来借金碗筷,只要心诚,一般都能借到。不过,从我记事起,还没亲眼见过这稀奇事。”73岁的长白庄村民张富安告诉记者,从小就听老年人讲,穷人家遇到烦心事,只要来这里磕几个头,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其中,借金碗、金筷子的故事传得最神,后来因为有人贪心,借了金碗筷没有归还,以后就再也借不到了。这些年,经常有人来求药、求水,到底见效不见效不清楚,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这块高地现在是十几户村民的责任田,一直都种庄稼。十多年前,村民朱忠华在用牛犁地时,靠西南角这块地还塌了一个大坑,连牛带犁都陷了下去。

“我们这一片地势洼,下一场小雨就要涨水;不过,台庙这块地从来都没被水淹过。1991年发大水,这块地还在水里露出个头。”三合村村民张国芝告诉记者,由于台庙地势较高,平时只能种小麦、玉米、大豆一类的旱庄稼。这些年一直有人来烧香还愿,东南角靠近小润河边的这座小庙,就是附近村民朱忠山在儿子朱红军2006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的时候出资修建的。

文物界关注的焦点

   在1957年之前,三合村南面的这片小河湾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低洼地。在发现国家一级文物龙虎尊之后的五十多年间,文物界专家一直把目光锁定在小润河流域的这片土地上。

“1944年,当地一位村民在这一河段发现过一个器型较大的青铜鼎,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铜鼎被送进附近一座庙里当香炉用。”阜阳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介绍说,解放后,这位村民的母亲去世,由于家庭贫困,拿不出钱来安葬。当时有人出主意让他把铜鼎卖了,买口棺材安葬母亲。于是,他就把铜鼎卖给了供销社下属的废品收购站。据了解,铜鼎后来被运往南京、上海等地,有可能在大炼钢铁时被当作废铜扔进了熔炉。

龙虎尊出土后,很多文物专家来到小润河畔寻找先民留下的遗迹,并多次勘察出土现场。由于先前出土过青铜鼎,1957年又出土了以龙虎尊为代表的8件青铜器,半个多世纪以来,文物专家一直没有放松对这个地方的考古研究。台家寺所在的这块高地因为有着比较厚的古代生活垃圾堆积层,自然成了关注焦点。“台家寺遗址发现得很早,龙虎尊出土后,我们就发现这里有不少带绳纹的碎陶片。”韩自强告诉记者,商代和周代不是同一个民族建立起来的,表现在生活用品方面有很大区别。由于文物部门一直没有挖掘这个遗址,单从陶片上的纹饰和残缺的陶鬲看,这里应该与国家一级文物龙虎尊有一定关系。

龙虎尊是古代酒器,因其有龙虎纹饰而得名。其中,虎这一动物形象的由来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卜辞中,不仅有虎方国的记载,还有征讨虎方国前向太甲、祖丁、仲丁祷卜的记载。可见,在商代中期,虎方国已成为商王朝的一大劲敌。关于虎方的范围,部分专家认为,它处在商王朝的南方,可能在淮河上游,也可能在长江中游南岸的赣江流域。韩自强认为,台家寺一带位于商都的南方,当时是否属于虎方国统治已不可考;对台家寺遗址进行深入发掘,可能会为研究龙虎尊的具体来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殷商时代的区域中心聚落

今年8月,受省文物局委托,武汉大学考古系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龙虎尊出土地东南200米左右的台家寺遗址进行清理,经过4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一处殷商时代的区域中心聚落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

“遗址清理过程中,发现了多个边长1米的柱坑,里面均放置大型石柱础。”武汉大学考古系教师何晓琳告诉记者,柱础的发现证明,这里曾经有一座面积在4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建筑。从发掘情况看,这座大型建筑不是孤立的,在3300年前的殷商中期,这里应该是淮河流域一个重要的区域中心。同时,考古队员还在生活垃圾堆积坑中发现了大量陶鬲碎片,鬲是商代主要的炊具,圆口三足,大小不一,从复原后的器型看,这类生活用品与郑州发现的陶鬲外形非常接近。可以推测,这是殷商时期等级比较高的贵族居住的地方;而且,这些贵族与当时的中原商人贵族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考古队认为,这座位于小润河北岸的高大土丘是远古先民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堆积起来的。在台家寺遗址四周,有不少生活垃圾堆积坑,这些堆积坑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动物骨骼、鹿角、角镞、骨镞、鱼骨、石刀、石镰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先民的生活情况。

大型建筑隐含的信息

   通过几个月持续不断的工作,武汉大学考古队已发现数个有序排列的的柱坑和石柱础,判断这里曾有一座4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建筑。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这些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的石柱础至今依然安卧在土层之下。

记者了解到,考古挖掘的现场是这座建筑的地下结构部分,由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强的地震,地层没有错位,这些石柱础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皖北地区不产石头,可以推测这些形状不规则的石柱础是从附近的山区沿河流运到这里来的。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不可能对这些石块进行精雕细琢,所以,现在看到的石柱础跟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不过,这却是古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试想,在3300年前的蛮荒时代,把数十块上百公斤重的石块用船舶运到此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以推断,这座建筑的地位和作用在当时应该非常重要。

有关这座大型建筑的用途,目前还没有定论,是当时贵族的住宅还是议事的厅堂,还缺乏有效的实物证据。“当时,还不流行在卜甲卜骨上刻辞,殷墟出土的一些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商朝晚期的卜辞。所以,在这个生活区发现相关文字记载的可能性不大。”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西周时期出现了瓦片,到了汉代才有砖,当时房子大多是草顶。此外,先民还在房屋的外侧地面铺设了一层料疆石(当地人称砂浆),以防止雨水对墙体和地基的侵蚀。

商代先民的食物来源

   在台家寺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员清理出大量的哺乳动物骨骼、河蚌壳和螺蛳壳,同时还发现了碳化的粮食种子。考古队员认为,这都是远古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我们发现了很多动物骨骼,最多的是猪骨,说明那个时代的养殖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家养猪应该是商代先民主要的动物性食物来源。”何晓琳告诉记者,考古队员发现了用鹿角做成的箭镞,还有不少鹿的骨骼,说明这个地方曾经生活过大量的野生鹿。此外,这里还有牛骨、狗骨等。在遗址清理过程中,考古队员经过浮选还发现了一些碳化的水稻和粟(小米)的种子,稻米数量占绝对优势,说明稻米已成为当地人主要的植物性食物资源。

考古队员认为,商代先民还经常捕捞河流中常见的鱼类、河蚌和螺蛳,用以补充食物的不足。大量水生动物的出现证明,当时阜阳这一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台家寺遗址的变迁

   考古队员认为,台家寺遗址以殷商遗存为主,下层有少量的龙山文化遗存,说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台家寺所在的这个高大土堆就是原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堆积而成的。

“殷商时期的区域中心,到了西周时期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居民点;在清代,这个高台上可能还保存有一座建筑,后来毁掉了。”何晓琳告诉记者。8月份,考古队进驻台家寺遗址的时候,这个高大土丘上的玉米还没有成熟,由于常年耕作,遗址表面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上雨水冲刷、洪水泛滥和盗掘者的侵扰,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堆积层极易遭到破坏。由于安徽目前发现的此类殷商居民遗址较少,对台家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了。

据了解,伴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出土文物的逐步复原,台家寺遗址将会成为皖北淮河流域商周文化研究的一座富矿。

新闻推荐

通讯员张克亚年上午市委常委阜合现代产业园

本报讯 (通讯员 张克亚)2014年12月30日上午,市委常委、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厚亮到袁集镇部分村(居)、学校,查看美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成效。   王厚亮查看了袁集社居...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冬访台家寺 探寻古文明)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