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城易景国际小区门口,有一位身材瘦瘦的老婆婆,每天上午来卖小曲子(酵母),东西卖完就收摊。老婆婆说,她摆摊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能和别人多说说话。
老人名叫李莲芳,老家在阜南县赵集镇,今年63岁。十几年前,李莲芳的老伴去世了。“虽然儿女都孝顺,时常来看看我,但我一个人住在乡下,总感觉日子过得有些孤单。”四年前,老人来到了阜城,和儿子一起生活。
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老家,进城后的老人恍惚觉得怅然若失。“本来以为和孩子住在一起会热闹些,可是,孩子们工作都忙,我在这儿也没有亲戚朋友。以前在老家,喂喂鸡、赶赶集、串串门,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活法。如今来到城里,我不知道能和谁说上几句话,也不知道该干点啥。”
后来,李莲芳想到老家有做小曲子的手艺。做出的小曲子品质好,蒸馍香甜,远销利辛、涡阳等地。“如今在城里,人们的工作压力大,自已蒸馍的非常少,大多吃的是机器蒸出来的馍,连农村也都用发酵粉蒸馍。我做点小曲子卖,让更多人能吃到传统手工馍的味道。”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汤圆呢,后来才知道是小曲子。前两天我试了试,小曲子蒸的馍就是好吃,香香甜甜的,吃起来有劲道。”家住易景国际小区的居民张丽说,以前她妈妈经常用小曲子蒸馍,小孩子拿着大白馍,兴高采烈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后来,她来到阜阳工作,常在超市或农贸市场买做好的馍,母亲在家做的手工馍成了一种遥远的回忆。“如今,老人来卖小曲子,我可以自己动手蒸馍,好像又找到了童年的感觉。”
摆摊时,老人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小牌子。牌子上写有儿子、女儿的手机号码、住址等信息。原来,老人的儿子担心母亲迷路,就在她脖子上挂个牌子。不过,老人虽不识路,但她的活动范围小,目前没有走丢过。
李莲芳老人出售的小曲子品质好,回头客多,摊铺渐渐有了一点名气,更有人从其他地方专门跑来买小曲子。但是,碰到一下子要买几十个小曲子的“大客户”,老人家却不卖了。她说,现在天气热了,小曲子存放时间长了,容易生虫子,不如先买几个用,用完再来买。
“我卖小曲子不是为了挣大钱,就是想能有个事做,能有人陪着说会儿话。”老人一边卖小曲子,一边跟顾客唠唠嗑,家长里短、城里乡下、蒸馍做饭……老人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蛮充实。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 郑刚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