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军
近日,笔者走访了位于淮河南北的两个贫困村。两村原先的条件大致相似:基础设施薄弱、人多地少、无村集体收入。但是两个村脱贫思路不同,如今的脱贫效果也大相径庭。南村近年来硬化村组道路,为村民通上自来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贫困户点赞脱贫效果好;北村注重从社会上争取项目,欲发展加工产业,但是招进来的项目因为基础配套设施太差,无法进一步推进,投资方急着要撤资,得到实惠的贫困户凤毛麟角。
两村脱贫迥异,异在能否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上。南村务实,把修路、通水等完善基础设施当作脱贫攻坚的基本任务来抓,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跟着村干部干的信心更足了,招商引资和发展产业的底气更硬了。北村急于脱贫的心情可以理解,通过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思路无可厚非,但是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连自来水都没有通的情况下,再有扶贫诚意的企业也不敢冒险进村建厂房。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首先要摸准本地发展的短板,做到有的放矢,补差补缺。否则短板时间一长就变成了阻碍脱贫的“命门”,无视“命门”的存在再多的努力都会变成不切实际的“乱弹琴”。其实,这个“命门”在多数贫困地区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足上。阜阳市一贫困户告诉笔者:“一下雨路烂得连门都迈不出,哪有心情搞发展;村外人都不敢进村,哪有什么投资。 ”基础设施不仅与贫困户的民生福祉密切相关,也决定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高大上的扶贫项目,若是扎根在路不畅、水不通、电不稳的地方,迟早会倾覆倒地,更无法长出脱贫的果实来。
补齐基础设施这块短板,成为贫困地区的当务之急。安徽省最近实施的“十大扶贫工程”,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其中之一,提出在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解决贫困地区电网“卡脖子”等突出问题,这些部署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补齐这块短板的决心和信心。当前,安徽省贫困地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上,都处于历史最佳时期。比如,阜南县今年的电网改造升级资金是前五年的总和。贫困地区要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向基础设施的短板发起总攻,争取早日把制约脱贫的“命门”转换成脱贫攻坚的“凯旋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安耀武 范克龙)产业扶贫,让贫苦户富起来;设施扶贫,让脱贫环境好起来。时下,阜南县通过转变思路、找准短板、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已形成全社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阜南县作为国家级扶贫...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