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旻昊 文/图
敲大鼓,打快板,唱坠子……这些传统曲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似乎已经距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正当专职曲艺艺人纷纷转行,后继乏人的时候,2015年底,宿州市埇桥区成立了一个曲艺社,先后吸纳成员120余人,开展培训、组织演出、对外交流,让爱好者们又走到了一起,让观众再次欣赏到传统曲艺的魅力。
3月底,在宿州市博物馆广场,数百人围着舞台或坐或站,不时传来喝彩声,宿州市埇桥区第二届曲艺艺术节将在这里连演2天,汇集了苏豫皖各地100多名曲艺工作者、10余个曲种和60多个曲艺精品节目。开幕式上,省曲艺协会还为埇桥区颁发 “安徽省曲艺协会创作培训基地”的牌匾。
回忆往昔,曲艺曾是皖北大地红红火火的民间艺术。 43岁的顾小梅小时热爱大鼓书,她的父母有时也会唱一段,庄子里的老人也经常叫顾小梅学给他们听。 16岁那年,顾小梅正式拜师学习鼓书,并跟随师父走南闯北到处演出。上世纪90年代初,听书的人多,可是不久之后,年轻人流行出去打工,逐渐没有人学曲艺,以前演出的火爆场面也越来越难见到。可是,爱曲艺的人还是无法割舍。 48岁的葛志茹已经唱了30多年的大鼓了,换过很多的单位,却从未丢过大鼓。她仍然每年会去看望自己的老师,还自费去各地参加比赛,曾经荣获安徽省第二届鼓书比赛二等奖。 48岁的王小荣的父母都是琴书艺人,自己原先是泗州戏演员,因为对琴书的热爱,加入文化馆曲艺社,又重拾琴书表演。一批曲艺爱好者如今为了共同的心愿而相聚。
曲艺社的成立,源于2015年5月宿州市埇桥区第一届曲艺艺术展。当时,埇桥区文化馆对埇桥区境内的民间艺人进行梳理、登记、造册,并举办了第一届曲艺艺术展,对民间艺人进行摸底核查,发现大鼓书、丝弦、坠子、扬琴、快板、莲花落等曲艺形式仍有庞大的听众群,在连续4场的曲艺展演中,观众总计超过1.5万人次,场场爆满。一些分散在民间的曲艺演员对曲艺有着难分难舍的情感,有的演唱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登过正式舞台,但并不影响他们对曲艺的热情与挚爱。不过,曲艺爱好者们多分布在各个乡镇、社区,基本上是以传统说唱和自编自演的形式为基层群众表演曲艺段子,缺乏应有的组织和管理,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状态。因此,2015年年底,埇桥区文化馆曲艺社成立,并按区域分为5个分社,分别是南分社、东分社、北分社、东北分社和市区分社,各分社社长进行活动组织召集。曲艺社成立以来,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庄稼来到埇桥,为曲艺社编制新的曲艺节目;曲艺社去往阜阳市阜南县文化馆,与嗨子戏演员进行交流演出,相互切磋;曲艺社建立曲艺微信圈,通过微信发布曲艺活动信息,转发优秀曲艺段子,相互点评和自我提高。
展望未来,曲艺社社长徐芳龄告诉记者,曲艺家在去年创作了一批关于秸秆禁烧的新节目,在农村演出取得良好效果。曲艺社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让埇桥化身成为曲艺之乡,还将成为一支宣传政策的中坚力量,为美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宿州市埇桥区曲艺艺人表演节目。
新闻推荐
阜南县于集乡一位村民向本报反映:从2014年开始,在该乡一条主干道旁,有人建了一家搅拌站,占地面积约三四亩地。每天加工沙子、石子和混凝土,造成大量扬尘,周围的路面及庄稼、树木上都落满了一层灰尘。机...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