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于我,是有着多年的心结的。
所以,在丙申仲春,当我第一次踏上淮河岸边的这片土地时,我就用了“重逢”这个词。
甫一踏上蒙洼防汛大桥,大片的新绿即奔涌在视野所及之处,近的嫩黄,远的则呈深蓝色。连绵的田里,麦苗正拔节抽穗,艳黄的油菜花点缀其间,骄傲而热烈。突突叫的各种车辆快速奔来,又一闪而过,腾起一团团轻尘。
生命的喷薄之劲,肆意渲染着。
“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前的大牌上,这十六个大字,格外醒目。
如今已难看到洪水肆虐、家园成泽国、流离失所的悲壮一幕了,王家坝正在实现着自己的复兴。
曾经的淮河,深厚而富庶。有谚为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但自九百多年前黄河夺淮开始,淮河流域大小水灾不断。处在淮河中段的安徽,受灾尤为严重。1953年,王家坝附近设立了史上第一个蓄洪区——蒙洼蓄洪区。
那以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淮河就屡屡将自己的伤痛,袒露在安徽儿女的身上。每当洪水袭来时,安徽人民发现他们所要做的不仅是不屈的抵抗,还要主动去牺牲——为了保住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不得不亲手让洪水摧毁自己的家园。
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几十年未见之最大洪水,安徽人又一次选择主动牺牲:炸坝、蓄洪,让洪水吞没自己的家园……
以往,许多人一提到安徽,总是与洪灾、小保姆、农民工等字眼联系起来,似乎安徽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当时,我在《新安晚报》做记者。有感于安徽儿女为了顾全大局所做的牺牲与奉献,便写下《安徽新形象感动中国》一文,综述了安徽人民承担苦难时的坚韧、面对袭击时的坚强、作出牺牲时的无私,推动了外界对安徽区域形象的重新认知。安徽人以自己的行动、精神和品质,改变了外界的看法。
“安徽新形象感动中国”系列报道,让外界了解了洪水背后的故事,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重新了解安徽的机会。那一组报道在国内产生极大影响,安徽曾为此报道专门召开了研讨会。这篇新闻也先后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新闻奖一等奖等荣誉。
因为是一篇综述文章,当年我并未踏上王家坝那片土地。所以,这次虽然是第一次来到王家坝,因为有这个心结,我用了“重逢”这个词。
牺牲可以赢得尊敬,但创造而让人觉得崇高。王家坝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断寻求化解洪水灾害、建设美好家园的道路。“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笔者走访淮河两岸的人家,从官员到普通的百姓,皆有这样的认识和行动。他们“种淹不死的,养水上漂的,捞水中有的”,发展杞柳、柳编、板鸭、黄沙等产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尤其是以王家坝行蓄洪区为代表的阜南县已逐渐形成近10万人的柳编产业,柳编工艺品发展到数万个品种,远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走在高高的堤坝上,满眼的生机与活力。王家坝人因水而动,以水而谋。而今,在当年流淌着汗水和泪水的地方,一座文化厚重、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湿地公园,正在悄然生长。
当奉献以创造的形式出现,王家坝精神更值得我们褒扬。
诗经云:“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心怀忧患,而谋长远,王家坝人如眼前的植物般,葳蕤着大地。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根据近期省环保厅现场检查情况,决定对8起存在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的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其中包括安徽定远盐化工业园、德轮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