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天气晴和,卷起竹帘,推开纱窗,信步游阅,漫绕回廊,强打精神,难忘愁肠……”深秋时节,一段婉转哀怨的唱词从李思三老人屋中传出。老人咿呀唱的是在沿淮流域传唱了上百年的淮词。心头婉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伴着悠悠的水流,从秦淮河流到淮河,流过才子佳人,穿过漫长岁月,来到阜南县中岗镇,流进李思三的心底,从他独居的老屋中悠悠唱开。
秦淮河传来的高雅调
“大花船,游江边,哎呀,有一位二八佳人,怀抱琵琶拨动弦……”细听几句,就会发现淮词曲调委婉柔丽、细腻悠长,吐字似吴侬软语。“有点江浙的味道。”李思三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听的淮词都是从“六朝金粉气”的秦淮河流传而来,自然无限旖旎。
关于淮词,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淮词就是淮河流域兴起的一种小曲。李思三认同另一种说法:古代阜阳的一些书生赴南京赶考,串游秦淮河,到歌妓院填词、听曲,附庸风雅。考季结束,这些书生沿水路回乡,把秦淮河的小曲也带了回来,几经传唱加工,遂成独具风格的淮词。
据阜南县志记载,淮词,又称淮调,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曲艺类型,源于清乾嘉时期的南京秦淮河青楼歌院,鸦片战争后由六安、霍邱、颍上、固始流入阜南县。其曲调凄婉柔丽,细腻深沉,词韵高雅富有文采。李思三认为,这些淮词都是由书生填词、歌伎演唱的。“以《大花船》为例,词中描绘了古代文人宴会、行酒令的场景,不是寻常百姓的活动。”淮词唱腔也很规整,一般正格句(商调式)为22句,若在中间夹入16句或20句的“穿心调”(徵调式)共为38句或42句。唱腔分为“平腔头”、“四句腔”、“穿心腔”等。多为一人清唱、两人对唱。笙萧、琵琶加以盅、碟击打伴奏。
心底事谱成纸上曲
淮词流传到今还有30多段词曲俱全的曲目,均由李思三精心整理。李思三的故乡中岗镇是有名的“淮词窝”,很多当地居民都会哼唱一两句。但由于淮词词曲较为高雅,很多民间艺人并不能准确记忆其中词调。对李思三来说,这些绮丽的词曲早就烙在心底。
“父亲和家族里的一位二爷都是淮词爱好者。”李思三回忆,父亲有文化,二爷擅长吹箫。童年记忆里,李思三经常听父亲和二爷吹拉弹唱到半夜。耳濡目染之下,李思三也学会了好些曲目。这些曲调至今仍不时从李思三老人的嘴里哼出。
成年后,李思三学会了拉二胡,受过专业声乐、乐理教育,并从事文化方面工作。“想过好好把淮词整理一下,受时代限制没有做成。”李思三告诉记者,因为淮词格调缠绵且多述才子佳人故事,在文革时期不允许传唱。但李思三心里一直惦念着淮词淮调。
2005年,《阜阳日报》刊发《漫步秦淮河》一文,勾起了李思三心里的曲调。“不知道老家还有没有人会唱淮词。”李思三立即返乡,找到几位还会唱淮词的老艺人,和他们一起吹唱、交流。后来李思三发现很多问题。“老乡们很多没有文化,中间又有一段时间不让唱,很多词不准确、曲调也有明显的错误。”这些问题更加坚定了李思三收集整理淮词曲目的决心。“这么好的艺术,不能失传了!”
后来,李思三辗转找到幼时和父亲一起演唱的二爷。“当时二爷已八九十岁了,根本没有力气唱歌、吹箫了。我就让他听我哼,不对的地方再商量、纠正,实在唱不动的地方就用二胡拉过去。”凭着二爷李大坤的绝佳记忆力,李思三与他一起,边唱边录音,多次核对、增删修改,用坏了两台录音机,最终在“二爷”有生之年录下了30多首曲目。
“二爷”去世后,李思三反复听录音、斟酌字句,根据录音把一首首曲子谱到纸上。李思三将手写曲子打印、装订起来,时不时拿出来翻看、哼唱。“你听着调子多醉人啊,连哭腔都是美的。”
虽然经过努力把淮词准确的词句、曲调都写在纸上,李思三心底的担忧却没有消减。“现在有词有调,年轻人想学随时就能学了,但是愿意唱、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了。”李思三希望有音乐功底的年轻人学一学淮词,把淮词唱给更多人听。
平时,李思三会免费教一两个好友拉二胡、唱淮词,亦师亦友,自娱自乐。几年前,李思三与颍州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一起努力推广淮词,包括整理修复相关曲目、创作与时俱进的曲目,参加大型文艺演出来展示淮词的艺术魅力。当前,李思三最期望的是更多年轻人来学。他告诉记者:“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免费教。”
新闻推荐
本报讯(龙馨怡周健)为偿还赌债,阜阳一男子狠心将亲生女儿卖给他人。待钱财挥霍一空,男子回了家,被自己的母亲检举并被抓获。幸运的是,女婴被及时解救(本报曾报道)。日前,阜南县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此案,该...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