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就是我们生产的竹编制品! ”46岁的王银从擦得锃亮的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几样竹制品摆在桌上,满是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她盯着这些“宝贝”看了一会,然后转身走进隔壁落满灰尘的办公室,随手拿出了一沓红色的本子,“看,还有申请的11项专利。 ”
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女眼里,每一样亲手编织的成品,都比落满灰尘的证书“更有分量”。 “哪一样不是我的心血? ”王银指着桌上的竹制品认真地说,证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认可,能让竹编工艺流传并发扬光大,被社会所接受,“才是实实在在的”。
曾经,在王银生活的界首市大黄镇,竹编手艺也有过自己的“辉煌”。每到农闲季节,当地群众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从事竹编手工艺制作。从灯笼、蝈蝈笼等小孩儿的玩具,到大抬筐、枣篓子、酒篓子、耙子、牛笼嘴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虽然村民不靠这些挣钱,但毕竟是当时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手艺都没落下。 ”她回忆说。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塑料制品横空出世,几乎让当地的手艺失传。 “许多人觉得做竹制品已经没有必要,而且其他行业来钱快、挣钱多,所以纷纷改行。 ”王银说,到了九十年代末,大黄镇做竹编的已经寥寥无几。这个从小就将竹编“印在眼睛里”的农家妇女突然发现:“老手艺快要失传了! ”
2007年底,中央一纸“限塑”通知,再加上社会对于环保的重新认识,让王银看到了让老手艺焕发青春的机会:她决定自己创业,开办一家竹编加工厂。然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婆家认为她应该“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娘家则觉得这是“逆势而为”,更怕她经营不善,会欠下债务。在一片反对声中,王银还是顶着压力,东拼西凑借了20万元,租了村里的几间平房,创办了“界首市祥雨竹编专业合作社”。
王银认为,对现在的市场而言,竹制品必须做到既美观又能量产。 “必须将传统的手艺和现代化的加工工具结合起来。 ”然而,在实践中她发现,机器制作的竹篾条易断,且粗细薄厚也不合适。琢磨了近两个月,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自己制作的新型模具,再配合传统的手工艺,就能做出趋于“完美”的竹编制品。
趁着给在县城念高三的女儿陪读的机会,王银接连搞出了11项发明:除了做出更多新型的模具,她还在化工厂里找到了给竹子上色的材料,试验出成功抑制腐蚀的药水……她的生意也因创新开始走上正轨:个人年创收达10万元,合作社社员也发展至100余人。
虽然创业小成,但王银并没有就此止步。 “老是局限于农村的东西,一个产品赚不到10块钱,收益太低了。 ”她说,必须翻新花样,才能迎合市场,让竹编技艺长久生存。偶然间,她去瓷器店转悠,看到一个用秸秆制成的花瓶,不禁眼前一亮:“我的竹编也能这么做! ”于是,她开始试着用老手艺,制作了一批诸如花篮、花瓶、果盘、竹帘、竹席、杯垫子等工艺品。
去年,在合肥的农展会上,王银的尝试有了结果:一米高的花篮,一个竟然卖到了150元。 “竹编也能变成受人追捧的工艺品。 ”她觉得,竹制工艺品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老手艺不仅不会失传,今后可能还会刮起一阵“时尚风”。
本报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陈振强
新闻推荐
近日,界首农商行抓住界首市大黄农历古会有利时机,连续开展手机银行推广宣传。庙会人流围住了该行的宣传台,纷纷咨询,有不少客户现场开通手机银行业务。 王绍辉摄...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