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选购图书(资料图)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200多年前的一句话,用在对当下实体书店经营现状的描写,或许是合适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然而,记者通过走访阜城不少书店发现,这个本该书香四溢的节日,大多数书店却显得“不合时宜”的冷清。这种书店冷清的背后,正像不少经营者反映的那样,苦苦支撑的实体书店,亟需通过特色经营等创新途径实现突围。
现象:世界读书日书香不浓
4月23日上午,阜阳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组织世界图书日限时折扣活动,尽管招牌还没全部展出,但一摞摞标明折扣的图书,却早已摆在卖场的显眼位置。
“我们从4月23日下午5点到9点期间,对全场图书实行7折折扣优惠。”阜阳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言告诉记者,这么做,既是迎合节日氛围,也是为了营造全民阅读的风向,吸引购书人气。
当天上午,记者在该书店实体图书卖场里看到,6万多个品种、25万多册图书,与店里稀稀拉拉的读者和购书人群,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
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书店——人民路新华书店出现的这一幕,可以说是全市实体图书市场的一个缩影。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在世界读书日这天,阜城很多书店仍表现出“不合时宜”的冷清。尽管也有不少书店都利用读书日的契机,纷纷推出图书限时折扣等呼应节日气息的活动,但从实际来店人数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般没啥用,我们也懒得搞读书活动了。”在颍州路一家书店老板坦言,这两年,该店利用世界图书日的契机,也组织了回馈读者等一些活动,但收到的效果并不大。
与书店的冷清相比,更显读书日书香淡薄的,还在于市民读书时间的减少。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大部分市民表示,一天的读书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愿意坚持买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背后:书店盈利之困
阜阳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图书卖场经理张少川介绍,尽管近年来,该店实体图书卖场的销量保持着增长的势头,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机关单位学习用书、教材教辅等渠道来实现的。而且,即使在保持销量增长的情况下,该卖场的盈利依然十分困难。
以去年为例,张少川向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该卖场实际销售图书600多万元,然而,让如此销量略显单薄的是,这一年里,卖场还要承担200多万元的器材设备、图书等物品的折旧费,以及几十名员工的工资、几十万元的日常消耗费用。
“每年无法实现周转的剩余图书,就有近三分之一。”张少川说,如果这种库存压力放在普通书店身上,基本就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若单纯从经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来看,卖场可以说是亏损经营的。
“这两年,据我所知,光颍州路、人民路这些地方关门的书店,也有十几家。”张少川说,这种盈利之困,直接使阜城原来很多生意红火的实体书店走向衰亡。
“如果单单依靠零售图书,我们可能早就关门了。”席殊书屋的经理坦言,现在实体图书店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数量最大的民营书店,想像以前那样通过图书零售就能盈利,非常困难。
“关键还在于网络的冲击。”市图书馆宣传辅导处主任程龙表示,实体书店盈利之困的背后,是网络的普及带给实体图书阅读率的挑战。“如果想看哪方面的书,很多人打开电脑,上网一搜就能找到,这样一来,到图书馆看书、书店买书的人难免会减少。”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需要阅读时,会选择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
突围:实体书店走特色经营之路
“面临这种经营困境,实体书店可以尝试朝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多样化方向发展。”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国实体图书市场都不景气的情况下,或许可以通过转变经营理念,走特色经营之路,实现经营创新的突围。
早在2011年,席殊书屋就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实体书店的转型——由传统的书店转为书店饮吧,读者可以在书屋里享受一杯茗茶一本书的惬意。在席殊书屋老板王志珍看来,尽管通过这种转型,仍难以找回实体书店往日的辉煌,但不转变经营理念和方式,更无法走出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
对此看法,李建言表示认同。李建言告诉记者,3年前,安徽省新华发行集团,曾经试水O2O模式经营,即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当年,就实现规模可观的营收。
“除了积极开拓实体图书发行市场,我们也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朝多样化方向发展。”李建言以体育设施等领域的发展为例说,今年1月份以来,该公司接到的体育设施、器材的订单,超过5000万元。仅此一项,就远超该公司实体图书卖场一年的收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杨静文)4月23日,全市“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现场会在颍州区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明莹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张怀献主持会议。 会前,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颍...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