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玉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残疾学生从学校踏入职场,就业的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改变未来生活,融入社会大家庭,残疾学生的生活梦想,又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的现实。为此,记者前往阜阳市特教学校进行采访。
学生身上的特殊品质
4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园门口,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为绿树打“营养液”,一群聋哑儿童围成了一圈,好奇地观察着,不时用手语进行交流,笑容天真烂漫。操场上,一场精彩激烈的足球交流赛正在上演。尽管孩子们高矮不一,有胖有瘦,但认真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奔跑、传球、拦球,那奋力拼搏的劲头,如同正在比赛的专业运动员。
在特殊学校的生活,就像一个快乐的家园。这里有同窗友谊,师长关爱,而当他们慢慢长大,走出学校时,社会能否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他们的未来又会如何?
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5年,集聋哑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于一体。据该校校长刘士俊介绍,目前学生就业模式主要是经过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学习普通文化课,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如今,有的学生考入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大学中,他们可以进修工艺美术、服装设计、园林艺术、电脑动画设计等专业。
“特殊群体学生想要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必需要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是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考上大学。所以,在本校职业高中教育中,除了知识的学习,还有工作技能训练,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刘士俊介绍,学校每天上午安排文化知识学习,每星期两天下午是培训课。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如服装裁剪、剪纸、编织、字画装裱、广告雕刻、玉石雕刻、毛笔制作等。“学校与安踏服装厂、白象方便面厂、雅戈尔服装厂等四家企业建立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定向培训、输送毕业生。”
在就业中,残疾学生的身上有许多可贵品质。该学校教务处胡晓莉老师说:“这些残疾孩子虽然身体有某些缺憾,但往往会获得一些功能补偿。比如,耳聋的学生听不见声音,但眼睛、触觉的使用频率就会变高,他们对色彩、图案、构形方面的敏锐度更高,在画图、制作等工种上往往很有天赋。就业单位若能发现这些闪光点,又能对其引导发挥的话,会成为企业很有价值的人才。
为何就业会更“难”
如今社会扶助残疾人就业有政策优势。按说,残疾学生找工作时会有更多机会,但现实情况中,就业并不乐观。
“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健康的大学毕业生都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残疾学生更处于就业竞争的边缘地位。”胡晓莉老师说。
同时,社会歧视和偏见仍然客观存在。尽管一个受过教育的残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完全可以胜任与他们专业水平一致的相关工作。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残疾人就业就是摆个地摊理理发、修修单车、卖卖报纸,再不然就是从事一些相对轻松简单的体力劳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残疾人”,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歧视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中,有的单位招人时要求“身体健康、没有残疾”,这就是一种歧视残疾人现象。国家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调动了用人单位积极性,但也有少数单位宁可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
据了解,随着早期筛查与康复干预的普及,被发现的自闭症患儿越来越多。在一些家长的期盼和要求下,市特殊教育学校于去年10月份和今年4月份新开设“培育班”,招收自闭症儿童和唐氏综合症儿童。
胡晓莉是培育班的一名老师。“这些自闭症孩子沟通意愿差,有时表现特别“倔”。比如让他们干一件事,他们一定一丝不苟地按照程序完成,不会故意偷懒或投机取巧。”胡晓莉老师相信,加以康复和培养后,自闭症儿童也有可能走向社会,从事图书管理员、送报员、料理制作者等工作,他们“刻板”的行为在工作中可转化成优势,给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社会能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各类企业要有更宽大的包容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杨静文/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 通讯员 李璐/摄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