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至亲好友,几乎每日与你耳鬓厮(,亲密无间,反倒会忽略他的一些细枝末节,人也因此变得粗枝大叶起来。
与《阜阳日报》“平原”副刊打交道,已不能记起确凿的日子了。只记得她还是一张用铅字排版印刷有些粗糙的小报时,我就开始给她投稿。自然,也记不起当初在副刊第一次发稿时的感受,一点朦胧的印记也没有了。激动、兴奋是自然的,那时我还年轻,怀揣着一个与日报副刊同样火热的梦,整日用文字耕耘这块充满青春朝气的文字热土。而今我已步入中年,并大踏步地向老年迈进。那时的日报也很年轻,尤其副刊,每到周末的版面上总有一些生龙活虎的新面孔出现,姚红魏紫,争奇斗艳,可以说,“平原”副刊撑起了阜阳文学的一片蓝天。即在当下,只要初心不改,都会怀恋那时的浪漫,一种清贫而富有理想的浪漫。尤其基层作者,如今俨然文章名手的作家,想到冬日乡村的油灯下,第一次看到副刊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仍旧激动难已。
现在,我们还能找到当初那份纯真的激动吗?或者说,我们还有那份真纯的初心吗?的确,长年的案牍劳形,我已对文字有了一种职业的麻木,不再像当初那样孜孜
新闻推荐
专家表示有喜有忧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