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不能回家与亲人团圆的外来建设者如何过节?近日,记者走访了阜城部分工地,感受外来建设者过节的生活和期盼。
春节才是团圆节
9月1日下午,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阜阳要素大市场项目施工现场,这里并没有因下雨而停工,四处都是工人忙碌的身影。来自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的技术员董云鹏也没有休息,这位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正不断巡视整个工地,防止因降雨造成漏电等安全事故。
“项目才开始建设,我到阜阳才2个多月。”董云鹏2012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在芜湖、合肥等城市的工地都工作过。“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天天与钢筋、模板、混粘土打交道。施工最忙时,大概有四五百人在工地上。”
“我是大连人,从阜阳到大连要近20个小时的车程,回一趟家不容易。虽然不回家,但我们的中秋节同样热闹!”董云鹏告诉记者,参加工作以来,自己已习惯了在他乡过节。每逢过中秋节,不回家的工友就会聚集到一起,买酒买肉,海吃胡喝一顿,算是借佳节犒赏自己。月明星稀,思乡的情绪逐渐被浓郁的兄弟情所取代。
“工作太忙了,我还是去年过年的时候回的家。”一年到头,赶在春节,董云鹏才能回一次家,跟父母、女朋友一起团聚,在他眼里,春节才是名副其实的“团圆节”。
“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工程不结束我们就不能离开,过年不回家都已经习惯了。为了按时完工,我们苦点累点也值了。”董云鹏说,在工地上,工友们一年到头都在外地,很多年轻的工友连找对象都没时间。“希望明年的中秋节,年轻的工友们都能找到心仪的对象,有机会实现一家人幸福过中秋。”
中秋会打电话问候
对于城南新区阜王路道路及附属工程建设工地上的刘洋来说,中秋节这一天其实与往常并没有太大区别。今年43岁的刘洋,是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老家在山东的他,在工地工作13年来,经常走南闯北,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谈起中秋佳节,刘洋只记得这些年都是在不同的工地上度过的,常常是工地、宿舍两点一线地打转。谈及去过这么多地方,对哪个城市印象最深时,刘洋回想了一下,有些尴尬地说,“只记得待过的工地是什么样的。”
对于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刘洋说,他来阜阳已经有大半年了,妻子和儿子都在山东老家。因为工期紧,这半年多都没有回过家,平时只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家人。“对于我长年在外工作,妻子虽有怨言,但还是比较理解和支持的。”刘洋内疚地表示,这些年自己对家人亏欠太多了。“到中秋节那天,我会像往常过节一样,给妻子打个电话。让她在家好好照顾父母和儿子,多注意身体,中秋节多买点好吃的。等工程结束了,回去之后我一定多陪陪儿子,买点东西补偿她和父母。”
新闻推荐
耿玲出席并讲话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