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伍
扶贫路上的辛酸,对每位党员干部来说都不尽相同,唯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真切。今年8月,笔者被分到颍州区颍西街道魏庄社区开展帮扶工作。从每个月下村走访一次,到每个星期一次,再到后来每周两次,期间经历了一番波折。从开始的不习惯到慢慢适应,也克服了心理上的道道关卡。
笔者帮扶的五户贫困户中,较为熟悉的当属刘庄的刘绍安和王超。刘绍安是一位80岁高龄的孤寡老人,属于五保贫困户,年事已高但神智清楚,腿脚还算灵便。每次下乡,都能碰见他骑着三轮车去河边打扫卫生,禁不住同他唠起了家常。交谈中得知,他的身体状况良好,有时还会去河边遛弯。自产业扶贫政策实施后,通过特色养殖(养羊、养鸭),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经济收入,不仅经济方面有所改善,而且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一天下午,接到通知要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但天公不作美,途中下起了滂沱大雨。在扶贫专干的陪同下,终于来到刘绍安家。老人见到我们,脸上瞬间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道,“党校的徐老师又来了,一个星期都来三趟了。”经过耐心讲解,老人大致掌握了自家享受的扶贫政策和具体措施。每每想起那些动人的画面,心里总感到热乎乎的。
同样在刘庄,王超是一名身患残疾的中年人,需要靠长期用药来维持基本生活,根据实际情况,社区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就业岗位——看护道路,每月收入800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每次走访,询问还有什么其他需要时,他总是乐呵呵地说,“现在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眼下,干活时更有激情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由此可见,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已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催生了其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脱贫的内生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紧盯目标任务,全市各地用“一线工作法”和“严转提促”保障脱贫攻坚,获得了丰富经验,迈出了稳健步伐。笔者认为,在脱贫攻坚方面,要把扶志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工作目标。
(作者系中共颍州区委党校教师)
新闻推荐
傅季轩岁末年初,关于公务接待饮酒问题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结合省委巡视阜阳市反馈意见整改,进一步深化“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截至目前,阜阳市共开展明查暗访60余次,出动人员350人次,查...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