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洁 通讯员 武艳
近两年,阜阳市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开展“五大专项行动”,不少企业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日前,记者在颍东区经济开发区安徽风劲霸机电有限公司采访时发现,这里的150名员工有近七成是返乡就业人员,其中以女性居多。
大学生返乡就业
“这款新产品B100充气泵是我们公司新研发的产品,具有便携、轻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这些是ASI系列充气机产品,是定制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的市场。”记者来到安徽风劲霸机电有限公司展销大厅时,一位身着正装的女性正在为远道而来的客户讲解产品特性,随手拿起公司的任何一款产品,她都能随时熟练地讲解。
这位职场女性是前两年从苏州回来的孙欣欣,如今已成为公司的业务部部长。“我老家是颍泉区的,在这里工作收入比外地低一点,但生活成本也低,所以两相抵消后,待遇跟外地工作时差不多。”孙欣欣告诉记者,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在苏州一家公司工作了近3年,但始终没有归属感。
在家人的要求下,孙欣欣返回家乡,进入风劲霸公司的业务部门。“因为我是学外贸专业的,我们公司产品又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所以选择到这里工作。”孙欣欣说,刚回家乡时,她没想到阜阳也会有外贸型企业,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到风劲霸,一干就适应了现在的工作岗位。
“刚到公司时,我还想着如果不适应的话就到外地去,没想到家乡企业的工作环境还是不错的。”记者跟随孙欣欣来到她的办公室,10多位业务部工作人员坐在网格化办公桌前忙碌着,饮水机、休息座椅等一应俱全。
孙欣欣表示,如果说刚回阜阳,自己还有些不情愿,如今的她早已实现了角色转变,变成劝人回家就业的返乡就业者。她说,“现在,我老是在我们以前的老乡微信群里发我的工作状态,告诉他们,咱们老家现在变化大、企业多,回家就业也很好。”
工作带娃两不误
在风劲霸公司,150名员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像孙欣欣这样的营销办公人员,大约有30余名;一类,更多的是生产车间的工人,也是公司急需的一线工作人员。
记者在风劲霸生产车间看到,生产流水线上,加工充气泵的原料在传送带上走向马达组,利用机械手将核心马达与气盖合二为一,变成半成品后,又经过传送带来到组装组。此时,工人吕娜娜和工友一起将机器外壳包装好后,再送往检测组。
“这个活儿相对比较简单,我以前在宁波也做过。”记者看到,包装纸盒在吕娜娜手中来回折叠,不到20秒时间,一个完整的包装盒就初见雏形了。在记者采访的一会儿工夫里,她手边已经堆满了待运走的包装盒。
吕娜娜和孙欣欣一样都是从外地返乡回来的。不一样的是,她回家主要是为了带自己年幼的孩子。“现在孩子还小,需要人照顾,我在家除了照顾孩子外也没有别的事情做,挺无聊的。”吕娜娜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颍东区辛桥社区。在这里工作既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又能获得一定的收入。
“基本上每天工作8小时,早中晚都有休息时间,很方便。”吕娜娜说,如今她每月收入2000多元,休息时间也有保障。
记者采访发现,风劲霸公司的员工以女性居多,回家乡工厂就业的初衷是工作的同时还能照顾孩子。“公司的劳动强度不高,适合女性工作,希望能有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风劲霸公司相关负责人谢莉表示,目前,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新生产线上马后需要员工500人,工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希望今年春节期间能借助市里开展的“接您回家”活动,招聘到更多的优秀员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任秉文)12月26日,2017年“阜创汇”职业技能大赛颁奖典礼在阜阳广播电视台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军出席并讲话。为更好地汇集阜阳创业资源、人才资源,市政府决定创建“阜创汇”品牌,研...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