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尚原野 通讯员 李援朝 实习生 夏联洁/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从2002年1月央视热播的古装历史剧《天下粮仓》,再到前几年热播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千百年来,粮食始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沃野千里的阜阳,人们对粮食储存的高度重视,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粮仓文化。2017年12月29日,记者专程走访了颍州义仓,以及部分民俗仓、苏式仓,了解这些曾经或依旧作为粮食储备库的各式仓库相关的历史记忆。
历经风雨 北关义仓今犹在
位于阜城老北关建设街深处的颍州义仓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基本保留着义仓初建时期的原貌,与它相伴的还有一路之隔且历史更为久远的颍川卫所。
如今的颍州义仓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建筑群,说是坐北朝南,靠近建设街的大门却是朝东开着的,大院内的建筑只有一排老屋朝着正南方向。门房共有三间,中间是较为宽敞的过道和斑驳的对开木门,两边的耳房可以住人;其中,北侧的那间耳房现在还开着一家小商店。说是商店,其实只卖一些香烟。记者来这里探访时,房主马振伟夫妻俩正在过道地锅里做饭,隔着锅盖就能闻到一股红烧牛肉的香味扑鼻而来。过道的墙面熏得黢黑,就连墙上早已不用的电表箱也蒙着一层厚厚的烟灰。
据一同采访的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李援朝介绍,1956年前后,原阜阳县兵役局曾经在这里办公。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被改成北关卫生院;之后,卫生院与第二制药厂(葡萄糖厂)合并。70年代制药厂搬走后,这里成了一座大杂院,现在是制药厂的家属院,住了10多户居民。“最红火的时候,这院子住了30多口人,现在大部分人搬走了,老住户只有10多口人。”在锦辉制药厂工作的马振伟告诉记者,这些老房子应当是解放以前的,红砖瓦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厂房,加上老房子,前后一共有三排。
靠近过道的地方是一处低矮的小房子,从没有玻璃的窗户望去,南侧的房顶已经透亮,显然已经多年无人居住了,只有紧锁着的木门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印着“此房主为杨坤”和一串电话号码。“杨坤不在这儿住,那么有名的歌星咋可能住这里?”看到记者在读,马振伟的爱人打趣道,条件好的都搬走了,这个院里的杨坤也出去做生意了。后院的老房子他们家还有两间,只是比杨坤这两间高大一些,上面加盖了彩钢瓦,要不然早就塌了。
据民国《阜阳县志续编》记载,义仓的建设始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天,洪灾过后,饥民遍野。时任阜阳知县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晓林)1月10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正东到颍州区三塔集镇,调研推进福中和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安徽福中和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王学军,副市长李红,市政府秘书长黄琦和市直有关部门...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