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安徽省“两会”期间,人民网陆续推出“两会观察”系列特稿,选取省内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样本,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开放创新等角度反映安徽抓改革、谋发展的生动实践。1月28日首页头条推出阜阳篇——《两会观察:阜阳,一路上扬》。本报特予以刊载。
李阔 韩震震 李俊
“来这里看到的,要比之前听到的好。”最近,不少外地客商到阜阳考察后,都会发出如此感慨。
近年来,阜阳外塑形象,内蓄力量,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几天前,阜阳市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阜阳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全省领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增速居全省第三;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居全省第一位;财政收入增长22.6%,居全省第一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五位,迈入第一方阵。
阜阳经济的出色表现主要得益于近年“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工业加速领跑下,阜阳经济一路上扬。工业,加速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辖三区四县一市,是千万人口大市。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有着“百亿江淮粮仓”的美誉,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长期以来,阜阳依靠农却又困于农: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失,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以至于近年来阜阳经济发展无法摆脱“增速靠前、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窘境。
“不在农业、不在三产、不在城市,差就差在工业。阜阳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但蕴藏着诸多优势和条件,人口、资源等要素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空间巨大,这就决定着阜阳市发展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2016年12月下旬,在全市的一次会议上,阜阳市委书记李平剖析了当地长期落后的原因,“可以说,阜阳的差距在工业,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未来主攻方向更在工业。”
此后不久,阜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全市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工业化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被阜阳主政者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业兴,则城市兴。没有工业的支撑,城市就会失去产业依托,信息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农业产业化也会失去方向和出路。
从国内实践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省内经济强市的发展,无一不是依靠工业经济的强力推动。没有工业的崛起,显然,阜阳的崛起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阜阳工业曾是全省“明星”之一。上世纪80年代,阜阳就已初步建成了以纺织、食品、机械、化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当时,安徽的白酒,基本都是阜阳地区生产的。一家制造柠檬酸的企业,产量占到全世界的70%。”阜阳市发改委副主任王虎回忆,当时,阜阳拥有数十家大型企业,在行业内都是响当当的,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1995年以后,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阜阳工业却没能跟上市场变化。
“经济环境的变化,是转折性的,供应大于需求,地方保护也逐渐被打破。当时,很多地方都在培育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但阜阳却因各种原因,未能抓住工业转型的机遇,甚至没有一家企业真正做大做强。”一位见证阜阳工业发展的资深专家告诉记者。
工业陡然衰落,对阜阳影响深远。经历过失落、痛楚,阜阳人对重新崛起的渴望,越来越迫切。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范多照称自己常年坚持锻炼,赤膊上阵除雪不担心感冒1月26日上午,在安徽省阜阳市,一名环卫工因为“穿得少”成了网络上的“清雪红人”:他在铲雪过程中,脱成光膀子,将衣服系在腰间努力扫雪。据悉,网传的这...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