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之夜,阜阳“最严禁燃令”(《阜阳市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和大盘香禁燃规定》)迎来春节期间第一次大考。2月16日,大年初一一大早,阜城街头,马路上不见遍地纸屑,耳边没有隆隆炮声,空气中闻不到呛人的火药味,也没有烧大盘香留下的痕迹。
中华民族向来重礼仪、好热情,节日期间或其他重要场合,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特别是春节期间的除夕之夜、接送年之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一来为烘托节日氛围,二来为驱邪祛晦,共同期盼来年的好运气。为此,有人认为,年节没有烟花爆竹声,年味儿就会变淡。
燃放烟花爆竹虽然给节日生活平添几分热闹,但其带来的不利因素甚多。一是浪费,燃放烟花爆竹开支大,不该花的钱花了;二是噪音扰人,使人不得安宁;三是污染空气,对人们健康有影响,特别是对有支气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有百害无一益;四是污染环境,垃圾遍地,加重了环卫工人的负担;五是易引发火灾、炸伤等意外事故。为此,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在春节前夕实施了全面禁燃禁放,不少城市在重点时段,开展联合执法、交叉巡逻,以零容忍态度,严查非法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以笔者所在的小县城为例,往年的大年三十,燃放烟花爆竹是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从日落开始,鞭炮声便此起彼伏,尤其是在晚上8点左右和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爆竹声响彻云霄,不绝于耳。而今年的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早晨,城区几乎没人放鞭炮,也没人点燃大盘香,市民过了一个干净清爽的春节。
由此可见,过年燃放烟花爆竹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尽管有人以传统之名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恋恋不舍,但传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抛却了烟花爆竹,还有舞龙舞狮、锣鼓队、秧歌队载歌载舞等各种民俗活动,文化馆、博物馆、规划馆里也有各种书画展、文物展、摄影展等展览,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看来,烟花爆竹的声响未必和年味儿成正比,但一定和空气质量、市民的健康安全成反比。烟花爆竹的声音小一点,空气质量就会高一点,市民的健康就会更有保障。摈弃烟花爆竹,并不是对传统的违逆,而是对现代文明的皈依。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年,不受噪音的干扰,不受污染的侵蚀,更增添了几分健康,淡的是烟花爆竹声,浓的却是年味情。
春节期间,希望更多人能够身体力行,不放烟花爆竹,不燃大盘香。
新闻推荐
2月21日,“安全出行”主题微宣讲走进阜阳火车站 牢记安全再出发
本报记者王雪洁“三六九、往外走。”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六,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阜阳火车站迎来节后返程客流高峰。在该站二楼候车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出行”主题微宣讲在这里举行。“安全出行注...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