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真子
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寄寓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每年春节前夕,生肖文化便成为葛庭友剪纸作品中的主要题材。“就拿狗来说,可以剪出上百种不同的造型,其他生肖也是一样。”葛庭友说,现在人们图省事,过年直接到商店买印刷的春联和机器制作的窗花,这样一来,总觉得少了点“年味”。
今年春节前夕,剪纸艺人葛庭友几乎天天下乡,一张张寓意金狗纳福、瑞狗迎春、狗年旺旺等主题的剪纸,就是他送给乡亲们的新年礼物。“拿回去贴在窗户上,看着喜庆,大家都争着要呢!我还带了几个学生去现场剪,不然根本忙不过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拜师学艺至今,葛庭友已从事剪纸艺术近30年。他经历了包括剪纸在内的阜阳民间艺术从没落走向繁荣的演变历程,而这种演变恰恰与时代变革密不可分。“90年代,民间艺术是一个没落的年代,那时候,更多的人只是想着挣钱,而很少关注精神文化需求,更不会在意民间艺术。”葛庭友说,当初他拜师的时候,老师就对他说,学剪纸没用,但因为喜欢,他还是坚持要学。“那时因为时代的原因,学剪纸无法养家糊口。而现在,不仅学剪纸的人越来越多,剪纸作品也在市场上深受欢迎。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就有了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和向往。”
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葛庭友亲自编写了20余部剪纸教材,全部发放到中小学校,他每年还组织两次培训班,专门培训学校的美术老师。他自己也带了不少学生,虽然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对剪纸的热爱是一致的,如今也都成了阜阳剪纸技艺的传播者。
“不仅仅要传承剪纸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剪纸传承文化。”葛庭友告诉记者,如今,剪纸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侧重于实用性,而是更倾向于艺术创作以及情感抒发。“创作的灵感从哪来,就是从实际生活来,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剪纸作品的内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城市乡村的巨大变化、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百姓越来越有获得感……这些都为葛庭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他一口气创作了20余幅作品。年后这段时间,他打算根据阜阳的民间传说再创作一批作品,深挖阜阳历史文化,反映时代变迁,让阜阳人对家乡有更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星级记者程茂枝)今年春节期间,安徽省合肥、阜阳等市城区实施严格的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措施,空气质量与往年相比有明显提升。2月15日除夕至2月21日正月初六春节期间,全省16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