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真子
说起申治海,熟悉阜阳公益事业的人都不会陌生。他是“志愿者”,也是“社工”,而“社工”一词对很多人而言却很陌生。“社工,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职业,也是我愿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申治海说。
2001年,19岁的申治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全部填上了“社会工作”专业,而在当时,这是个冷门专业。“小时候,因为脑瘫,成长路上经历过诸多不顺,但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弱势人群像我一样得到社会的关爱。”在申治海的认识里,“社会工作”正是这样一个“能教人怎么去帮助人”的专业。最终,他如愿被安徽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成为该校首届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
然而,理想与现实却有巨大落差。毕业后,因为当时全国范围内社工事业尚未发展起来,申治海很长时间找不到对口工作。看着同学纷纷改行,他也一度陷入迷茫状态。最后,他选择回到阜阳,通过市残联参与一些残疾人帮扶工作,由此踏上了公益之路。多年来,他先后组建、参与了蒲公英残障人士互助协会、阜阳心连心公益志愿者协会、益心桥公益志愿者协会,以及各种慈善基金会的特殊儿童项目,直到2014年6月,他注册成立了阜阳市人和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是阜阳市首批成立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之一。
对脑瘫儿童开展艺术康复训练,为留守儿童提供持续性陪伴支持服务,为市福利院孤残儿童搭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这些年来,在申治海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社工共同努力下,阜阳市不少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在悄悄发生着改变,社工事业也在阜阳逐步发展起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重视。
去年下半年,阜阳市人和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承接了一个新项目,而这一项目在阜阳是开先河之举。“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在福和社区成立了全市首个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区睦邻平台,委托我们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这意味着,在阜阳,社工将正式介入基层社会管理领域。”申治海告诉记者,这一项目将通过“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模式,以“社工岗位+服务项目”的方式开展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治理能力,最终推动社区和谐。
第一次,意味着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意味着有失败的可能。但申治海认为,即便如此,也要去尝试。为此,他专门到合肥学习经验,再将所学经验结合福和社区的实际情况,推出有针对性的服务,“最终还要形成一套阜阳经验,向全市更多社区推广。”
申治海告诉记者,近两年,从国家到省、市,政府对社工事业越来越重视,社工事业一定大有可为。“这是一份有意义的事业,虽然10多年来一直是摸索着前行,但我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初心。”申治海说,如今,有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参与,他坚信社工这一群体一定能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能尽己所能,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新闻推荐
据安徽日报报道“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阜阳市在城市建设中,高起点编制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2017年,阜阳城市建设完成投资386亿元,较上年增长40.4%,投资额与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其...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