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金恺
清康熙初年,在现颍泉区闻集镇柳河上,钱营乐善桥建成,赢得一方美誉。柳店热闹成市后,在葛家地盘的葛家破桥急待重建。清雍正年间,葛氏头人葛老灿不负众望,牵头重修葛家大桥。为显示葛氏第一大户的风采,资金全部由葛姓筹集(不收其他姓氏捐款)。十几里外的葛氏都来参加,有钱出钱,无钱出力。至今还流传着檩条子当秤杆,石磙当秤砣的传说。这个地处南北交通要塞的三孔拱式新桥,无论是在跨度、高度和宽度上,都是当时方圆百里所未有。
葛老灿领着几个葛氏有头有脸的人,跑遍了葛氏所有的庄户,挨门挨户阐明修桥铺路,荫及子孙之道。跑细了腿,(破了嘴,也操碎了心。整整费了两年时间,这个柳河上最大的全砖石结构的大桥终于建成。打打算算还剩几十串钱,量也无人知晓,葛老灿便未对外声张。由于长时间奔波劳累,原来挺壮实的葛老灿中焦瘀阻,背生恶疮,岌岌可危。传说梦中有皂衣仙人,在床头墙上写下“善始善终”四个大字,随即消失。葛老灿一梦醒来,若有所悟,赶快把修桥余款悉数拿出,差人在桥北头加修一孔引桥。
葛老灿去了心病,如释重负。又请来专治疮的郎中,开了几剂“仙方活命饮”,不数日,疮口速然而愈。之后,他又把葛氏所有捐款人名单附贯额,全部刻在高约四尺、宽约尺五的青石碑上,立在新建东岳府腰殿走廊左侧,以明神灵。此碑1950年还完好无损地在腰殿西山墙外小房内角。
为进一步扬名葛家大桥,葛氏能人在覆土极厚的桥脊东侧栽下一株柏树。不几年柏树便根深叶茂,苍翠欲滴。接着就有葛氏文墨之人偕音取义,侈想状物,美其名曰:“一百(柏)搭三空(孔)”。
无独有偶,大钱营西头柳河边,为修桥盖庙所用,立了两个大石灰窑(古时,石灰不便运输,只能顺水路运青石至用地烧制)。待到烧最后两窑石灰时,窑匠师傅却有意留下七块大青石,说是装不完了。帮手们眼睁睁看窑内空还大着,不解其意。心想,莫不是师傅完工留个话茬,也是一道规矩。待“一百搭三空”放出后,亦有钱氏文墨之人偕音取义,侈想状物,说葛家大桥一百搭三空,东岳府楼瓦雪片,这修桥盖庙得多少砖头石灰?没有大钱营“七十(石)二连窑”怎能建成?
爱讲古怪的人也乘机戏说葛家大桥之高之长。讲有个老者在桥上小憩,不慎烟袋失手掉下,等老者赶到桥下去拾,这烟袋竟还没有落下来;王二从桥北头他嫂子(坊走了一上午才到桥南头。
就这样,“一百搭三空”与“七十二连窑”,一传十,十传百。三二十里地的人明知是无稽之谈,也要油醋俱加渲染一番。常言道,谣言照远不照近,就有不少百里开外的人专程前来先睹为快。特别是每年三月二十八庙会,葛家大桥成为当时观光的景点。不用导游,不用解说,慕名而来的人们,站在高如山岗的葛家大桥上,扶着那棵青荫如盖的翠柏,顺着柳河河谷朝东眺望,大钱营“七十二连窑”赫然入目。
随着“一百搭三空”的名声与日俱增,来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加之柏树也太靠桥边,时间一长,竟渐渐东歪,最后倒挂下来,大有青龙饮水之势。上世纪六十年代,古柏枯萎。在周边群众,特别是葛氏族人的呵护下,大桥一砖一石无人破坏,桥体完好无损,三百余年充分证明,完全可以应对柳河洪水期最大流量。大桥上的覆土,经多年雨水冲刷,使桥矮了不少,树木藤萝自生自灭,生生不息,真可谓“百里难寻一自然”。
古老的葛家大桥历经风雨,一路走到如今,伴随着的,是与它相关的许多美丽的传说。
新闻推荐
昨日天空中出现了浓积云,紧挨天边,幻化万千,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而今日,有个叫副热带高压的家伙,携一团火热,带满腔热情,要让我们冲一冲热浪。两个都是盛夏的常客,说来都来了。云朵美得不像话昨日的云,实在...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