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金富 高明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春光明媚,暖风和煦。站在颍河大坝上,眼前是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不远处桃花开得正艳,颍河中大船鸣着汽笛驶过,天空中飞着各种各样的风筝。一群快乐的孩子,正从远处跑来,大家唱呀跳呀,那劲头甭提有多高兴……这是范怡带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画面,恬静安详,每当此时,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微笑。
范怡是颍东区铁二处学校的一名教师,从1985年初夏开始,她已经任教30余年。所以,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当她决定2016年去颍东区杨楼中心小学支教时,有人不理解,“别去了,不容易,快退休了还折腾啥!”可她却说:“教书30多年,没有走进农村学校,是个遗憾,我一定要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做到无憾。而这段支教经历,必将是我终身难忘的。”
在下乡支教的一年多时间里,范怡与班里的孩子们结下深厚的感情——课堂上,她认真教学,无私授业;课下,她总喜欢把孩子们聚在身边,聊学习、生活,无话不谈;课间活动,她和孩子们一起跑步、做操、跳大绳、打篮球、做游戏。放学后,她经常留下来,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一年的相处,让孩子对她难以割舍,直到现在孩子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还打电话或微信她。
工作中,范怡就是这样,执着而坚守。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范怡热心关心同事,凝聚力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年轻教师刚分配到学校,没有地方吃住,她就邀请同事们到自己家里吃饭,她家成了学校的小食堂。教学中,她潜心教改,并积极帮助年轻教师参加各种活动。多年来,铁二处学校的教研工作在范怡的带领下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许多年轻教师现在都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或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作为一名老师和母亲,范怡用满腔爱意,关心学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妈妈。如在怀孕期间,她低血糖厉害,几次晕倒在讲台,领导和同事都劝她请病假休息,但她仍坚持上课。她的右脚多次受伤,医生建议她休息,否则要留下后遗症。可她却不肯,仍坚持到校上课,脚肿得像面包,让人看了心疼。后来,她休养不到一个月,就不顾家人、同事和朋友的劝阻,拄着双拐站在讲台上讲课。同事们都说:“你不要命啦?”家长们也说:“范老师,你要休息好,不要来上课了。”可范怡微微一笑说:“没事!”
范怡就是这样一个人,用默默的付出,践行着一位人民教师的神圣与责任。
新闻推荐
颍州晚报讯(记者储继明)今年度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始申报,有意向者,可于5月10日前报送至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设立以阜阳市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是开展技术攻关、...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