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市民将一块民国元年“戒烟公所”石刻匾额捐献给市博物馆,对研究阜阳民国时期地方史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市民为珍藏30多年的宝贝找家
近日,市民余洪才拿着多件藏品的照片到市博物馆询求鉴定,并有意捐献给博物馆。
经馆内专家判断,这批文物包括有“戒烟公所”字样的石刻匾额一块、柱础一件、石臼一套,应为民国元年所立阜阳“戒烟公所”的匾额,对研究阜阳民国时期地方史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在与余洪才先生协商一致后,市博物馆决定对这批重要文物予以征集,充实博物馆近现代藏品,为今后阜阳近现代历史研究保存珍贵实物资料。
据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介绍,民国初期,当时的政府因认识到鸦片烟毒之害,曾在全国开展过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并一度波及禁吸卷烟。在这样的背景下,阜阳率先成立了戒烟机构“戒烟公所”。
为保护石刻,花了两个月工资
对于这块石刻的来历,余洪才说,他是于1984年前后在城隍庙附近买来的。
当时,余洪才看见有个农民在阜阳城隍庙附近的空地上摆弄一块石头。对方想把石头搬回家又因太重搬不动,就想把石头砸掉,搬回家做“门转”。
余洪才见石头上有字,经辨认有“戒烟公所”字样。一直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余洪才认为,这块石头有文物价值。因此,他阻止农民再砸,并表示自己可以花钱买下。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70块钱成交。这70块钱,相当于余洪才当时两个月的工资。
在众人的帮助下,余洪才用板车将“石头”拉回位于阜城建设街的家,放在院里。这一放,就是30多年。
如今,余洪才听说建设街一带将面临折迁,自己下一步住哪里都不知道,这块“石头”该怎么安置?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市博物馆。
老教授证实石刻为“戒烟公所”匾额
记者在市博物馆院内见到这块石刻匾额,经仔细察看,匾额上除“民国元年杏月”、“戒烟公所”字样外,还有“志悟×”字样,第三个字因石质脱落不见。
已94岁高龄的阜阳师范学院老教授罗文博看了照片后肯定地说,这块石刻匾额就是“戒烟公所”门头上的匾额。他十多岁时,祖父罗月秋主持“戒烟公所”事务,他与祖父一块住在“戒烟公所”内。
“戒烟公所”位于城隍庙北,有几十间房子。后因种种原因,这处房子没有保存下来。
罗教授表示,“戒烟公所”匾额能纳入市博物馆保护非常好。近期,他将前往博物馆看看这块阔别几十年的匾额。
据《民国阜阳县志续篇》卷三记载:“志悟堂,民国二年,范绍彭呈准县府,办理戒烟社,药膳等费概不取值,次第兴办敬惜字纸、掩埋白骨、施材施药、消防、救济妇孺等。范氏殁后,由罗月秋继续为主任。兴办志悟小学、施种牛痘等。”卷六·学校志记载:“阜阳私立志悟初级小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罗月秋、范子英等呈请设立。”
颍州晚报记者 方松高 实习生 唐娇倩 通讯员 孙文浩 文/摄
新闻推荐
阜阳农产品直供高校食堂 目前,省内10余所高校已与阜阳商厦菜递信息技术公司签订农产品供应协议
本报讯(记者杨静文)记者从阜阳商厦菜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日前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签署了农产品采购协议。协议期间,该校食堂中的农产品将全部由菜递信息技术公司从阜阳市采购、供应。这已...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