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抽屉,75岁的阜阳市民贾先生还能找到一叠叠陈旧的粮票、布票、肉票、盐票,尽管女儿多次劝他扔掉,但他一直保存着。女儿体会不到的是,正是这些已经泛黄、毫无用处的小小票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一家十口人的生活希望。
没有票证,就买不到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初期,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阜阳市民想买东西,选择余地非常少。城里人,到百货大店或杂货店去买;农村人,到供销社去买。“走到解放路,不愁吃和住;买卖都方便,处处有店铺。”这段顺口溜,是上世纪80年代阜城解放大街的真实写照,照相馆、理发店、澡堂子、百货大店……几乎所有的商业服务业都集中在这条当时最为繁华的老街上。百货大店,当年阜阳市民购物场所的第一选择,这里商品丰富,每天熙熙攘攘,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为老阜阳人津津乐道。改革开放初期,阜阳城面积不大,鼓楼就算市中心,到了三里湾就是城边了。
对阜阳农民而言,供销社是当时满足他们生产、生活需要的主要购物场所,从购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到出售农副产品,从购买柴、米、油、盐类生活用品,到置办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都离不开供销社。那时,供销社门店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每个镇上或乡里都有供销社的门店。在短缺经济时代,供销社售货员是十分吃香的职业,百姓买东西都得求他们。
至于货品供应,也是国家按计划逐级调拨的。上世纪50年代,商品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制度。国家在六大行政区基础上建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6个一级采购供应站,安徽在合肥、蚌埠、芜湖、安庆设立了4个二级站,阜阳当时属于三级站,货源由二级站蚌埠供应。阜阳地区工业品站选址在拦河坝下、后来的元丰大市场处。1979年,阜阳百货采购供应站、阜阳五交化站等从阜阳地区工业品站分离出来,组建了省属二级批发企业。它们分别担负着阜阳地区及周边县市的百货、文具、针织、纺织及五金、交电、家电、化工等商品的调拨、批发任务。当时,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有商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以有计划地保障本地市场供应为主要经营目标。
1990年以前,是阜阳百货采购供应站最辉煌的时候,经营商品达6000余种,年创税利超百万元。然而,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三多一少”(即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少环节)流通体制形成,商品市场逐渐由卖方转为买方,商品批发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少部分重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和紧缺商品由计划调拨外,允许各级批零企业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百货大店消失于90年代初,在农村处于独一无二尊贵地位的供销社门市也从80年代中期后渐渐淡出,被遍布农村集市的小卖部、批发部所代替。80年代初,胜利路商场建成,聚集了数百家店铺,几乎垄断了当时阜城的服装批发、零售行业,成为阜城服装批发零售行业的集散地;1994年,重新改造的以仿宋建筑为主、古色古香的古商城延续了前身解放大街的繁荣,成为当时阜城第一条集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商业街,每天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购物,热闹非凡。
蛤蟆镜,喇叭裤,腰间别着随身听,手里提着录音机,播放着台湾邓丽君、香港“四大天王”的歌,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载着心爱的姑娘,逛遍大街小巷的商店……那可是时髦青年的标配呢。改革开放,如沐春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阜阳的年轻人已经从物质匮乏
的年代走向一个充满活力
与机遇的崭新时代。
新闻推荐
公园绿地加快实施岳家湖公园、金种子生态产业园等一批综合性公园建设,实施植物园建设,加快颍河风景带建设进度。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规划建设城泉路街头绿地、颍南路街头绿地、古泉路街...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