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星 岳金友 应连新 张斌
10月27日,第十次阜阳市文学崛起暨“徽脸杯”第三届阜阳市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作品研讨会,在阜阳市文艺创作中心召开。张耀月、刘三石、蔡明菊、刘坤、鲁晨红、董晓彤6位诗人喜获本届大奖赛一、二、三等奖,罗强、张抱岩、王双霞等44位诗人喜获优秀奖。来自全市8个县、市、区及市直近60位获奖诗人、文学评论家、评委、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会上,与会诗人、评委、文学评论家分别就阜阳市文学崛起和本届大奖赛获奖作品展开了认真的研讨,并形成了共识:阜阳诗歌蓬勃发展,未来充满希望。
变是不变的真理
“变形”,是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渴望变形。而且其变形的方式还是全方位的,即既有艺术上的,也有思想内容上的。尤其是语言的变形,简直要把诗歌推上不归路。然而,也正因为此,诗歌才显得更加娇贵,其意境深远、文辞优美、内容凝练,无文可敌。一言以蔽之,“变”成了诗歌不变的真理。
遵循“变形”的原则,阜阳诗歌经过两届“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的推动,终于在今年的第三届“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创作思维,即获奖的诗歌变形显著,且其渐渐地成为阜阳诗歌创作的共识。
要知道,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部分组成的,而物质世界又是由非组合性物质与组合性物质两部分组成的。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同样在物质世界中,其因组合性物质的不断组合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唯有“变”才是不变的。那么,诗歌呢?其既是物质的世界,也是精神的世界,当然也就变动不居了。说句绝对的话,诗歌唯“变”是举!
在中国文化中,最具“变”的代表性典籍是《易经》,它以阴阳为基因,以八卦为象体,以六十四卦为系统,演变世间万物。其实,它说明的也是“变”的道理,即“变则通,通则久”。《易经》道出了一个最重要的辨证法则,即“通变致久”。变就在其中。同样,诗歌创作如果能把握住“变”的法则与原理,践行“变形”的哲学;那么,诗歌也一定能够做到“通变致久”,不断创新发展。
春夏秋冬是大自然永恒的变化,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无法避免的变化,液、固、气态是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而诗歌的“变形”则是诗歌创新永久的需要。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在“第三届阜阳市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上,我看到了阜阳诗歌的“变形”身影,其已跨上了“变形”的骏马,在广阔的诗歌草原上奔驰。这或许就是阜阳诗歌未来发展的真正希望!
阜阳的另一张名片
“第三届阜阳市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一是一等奖作品的高度高。一等奖获得者张耀月参赛的组诗《想淮河》,对淮河,对故土,对家乡的水、树、庄稼、四季、池塘里的荷花,教室外的姐姐,春日里的父亲等等乡愁元素进行巧妙组合,画卷式的、缓缓地铺陈和展开,字句、词素之间的有机勾连和转合,营造出具有典型皖北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韵味,充分体现了诗人故土难离浓浓的乡愁。其细腻的感悟,清晰的描摹,诗人抒发的是一个漂泊游子对根的情愫。
二是获奖作品的分量重。二等奖获得者刘三石,是第一届阜阳市现代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得主。他参赛的组诗《落日看戏》,首首都给人用词精致、构思奇巧、诗意美妙的感受,尤其是他特别擅长使用的儿童心、短句式、音律味诗歌作品营构手法,给作品打上了鲜明的印记。诗人情怀总是诗。他把洋溢在心底的悲悯,平日里无力救赎的物事,都赋予笔下,让祈愿走进现实,照亮人间沉沉的烟火。三等奖队列里我较推崇董晓彤,这位刚刚走出校园的九零后,是位作品较有分量的女性。她用七朵花点题,营构痴情、真挚、唯美的格调。大有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小女孩写爱情诗,情痴情真到令人怜爱和肃然起敬,可谓是颍淮诗坛作者中的后起之秀。
此外,优秀奖获得者的作品水平也整体很好。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应该是王双霞和周晓曦。纵观这次阜阳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累累硕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阜阳诗歌创作已经进入一个鼎盛的发展时期,阜阳诗歌创作队伍老中青三代人相携相扶,相互激励,阜阳诗歌作品八方探索,佳品纷呈,阜阳诗歌交流活动异常活跃,时常举办。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当前态势发展,不出几年,阜阳诗歌必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颍淮文学、颍淮诗歌必将叫响全国,成为文化阜阳的另一张名片。
阜阳诗坛,群星璀璨
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阜阳诗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多人荣登《诗刊》《星星》《诗歌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著名报刊杂志,各大诗歌网站、公众号也纷纷推出阜阳诗人。可谓阜阳诗坛,群星璀璨。
一、大奖赛凝聚了阜阳的诗歌精英。第一届收到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涌现了刘三石、王法艇、张抱岩、王保友、马路、徐志勇等优秀诗人。第二届收到300多人的作品,涌现了刘坤、轩扬、张耀月、张抱岩、田恒强、王法艇、蔡明菊、刘三石、陈怀瑜等优秀诗人。第三届收到300多人的作品,涌现了张耀月、刘三石、蔡明菊、刘坤、鲁晨红、董晓彤、罗强、轩扬、祝宝玉、肖娟、张抱岩、彭天升、王双霞、可儿、陈广彬、刘文敏、桃叶姬、王小蒙、周晓曦、李东、风和、董卫华等更多的优秀诗人,并且新面孔层出不穷,给阜阳诗坛带来了希望。
二、公开、公平、公正调动了诗人的创作积极性。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原则,每届大奖赛的获奖作品都是匿名评出的。坚决杜绝人情奖、关系奖。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信赖,树立了大奖赛的权威,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热情,振奋了大家的创作士气。
三、诗歌理论指明了诗歌发展的方向。随着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诗歌带来了繁荣,另一方面,口水诗、晦涩诗的流行,也给诗坛带来了混乱。目前流行的口语诗,已经沦落为口水诗。诗意一览无余,直白浅薄,技术贫乏平庸,读来味同嚼蜡,读后不用回味,无艺术可言,完全是对诗歌的践踏。而有的晦涩诗歌又陷入了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泥淖。
那么,什么诗是好诗呢?文联有关人士曾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原则:情怀、变形、性灵。从某种意义上讲,为阜阳诗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事实上,阜阳诗歌的发展,和小说、散文一样,正在按阜阳文学“五个三年计划”的目标有序而快速实现,甚至效果更好一些。诗歌,作为阜阳文学的“轻骑兵”,有望最先冲出阜阳,走向全省、全国。
直面时代,书写有力诗篇
这届现代诗歌精品创作大奖赛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水平较高,一批新作者集中涌现。部分作者还是90后、00后,实在是可喜可贺,这标志着阜阳诗歌蓬勃发展的现状,未来也充满希望。
评委们拿到的诗歌作品,都是隐去了作者姓名的纯文档,所以看的时候无从得知每首诗歌的作者是谁。但好的诗歌,真的是不需要借助作者的名字来打动你的。好的诗歌语言甚至能轻易地击中你的内心,似乎我们就是诗歌中的“我”,我的乡愁,我的原谅,我的哀愁,都是那么真实可触摸,因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入围诗作内容选材广泛,题材丰富,避免了大奖赛作品容易出现的题材单一、狭隘的局限。读这些诗作的时候,感觉于我是一种奇妙的旅程。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种态度,读他们的同时,也是在隔着这古老而神奇的方块字去和背后每一位独立的灵魂对话。
三是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很多作者都大胆地运用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表达方式,诗歌的创作因此呈现出参差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秋之意境》,就描摹了一个中年女子的生活场景,这里景与情融合在一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最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颍淮诗能够直面时代,捕捉时代,主动吸纳,记录时代,用非凡的容纳力和卓越的表现力,书写出更多反映时代变革的有力诗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立成秋尽冬来,小麦下地。当前,全市秋种工作已近尾声。在经历多日无雨天气后,阜阳辖内上周迎来一次降雨过程。据气...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