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颍上县黄坝乡郭圩村,你会看到,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秸秆垛,突兀地堆在一栋栋造型精美的小洋楼前后,与周边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些被多数农民丢弃或付之一炬的东西,在郭圩村为何被村民们拉回家了呢?“村里不少居民用秸秆编草帘,卖给修路、建房的遮盖物料,效益很不错。编织收入已成为村民们的一项重要增收来源。”该村党支部书记郭敬安一语道破玄机。
日前,记者来到郭圩村农民石红秀家中,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正坐在院内的摇绳机前编制秸秆绳。只见她两脚有节奏地踏着踏板,双手将水稻秸秆往孔眼里送,在机械拧合下,一捆秸秆绳很快就成型了。“水稻秸秆柔韧性好,适合编织。”石红秀边干边介绍。说话间,她将刚加工好的一捆秸秆绳搬到类似织布机的草编机上,错落有致地扯出10条径绳,然后开始拿秸秆来回穿梭。一会工夫,一条密实的草帘便编好了。
“这个工作原理跟织布一样,只不过用的是秸秆而已。俺村男女老少都会干,一条草帘能卖1.2元,快的一天能编60多条呢。”石红秀说,村里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农忙时忙生产,农闲时搞草编,不用油、不费电,一年能摸七八千。
据介绍,郭圩村的草编经济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该村有农民到山东做草帘生意,在那里学到了草帘编织技术,回村后动员村民用废旧稻草编草帘。
“俺村发展草编经济很有优势,一方面,农民种地一麦一稻,每年产生大量的水稻秸秆,另一方面,村里有能工巧匠,草编机就是他们琢(改造出来的。”郭敬安告诉记者,1995年至2005年,是郭圩村草编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当时村里家家买机子,户户干草编,人人会手艺,一天能走好几车草帘。
近两年,受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影响,郭圩村草编经济有所萎缩。“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还有一些村民到外地炸麻花讨生活,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郭敬安告诉记者,即便如此,郭圩村依然有600多户村民坚持编织草帘,全村日产草帘达2万余条,收购商定期前来收购,然后销售到淮南、固始等地。
有种地的收入做保障,再加上外出务工和编制草帘的收入,郭圩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不少人盖了新楼房,生活条件大大提升。记者在该村看到,近300栋小洋楼横看成行,竖看成排,太阳能路灯和沿路绿化掩映其间,新村中心广场上体育设施齐备,农民们居住环境犹如城市一般。
“发展草编不仅帮助郭圩村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还将水稻秸秆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传播开来,秸秆焚烧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黄坝乡党委书记张浩表示,基于此,当前乡里正积极扶持草编经济转型升级,引导草编户成立专业协会,鼓励农户利用农机补贴购置全自动草编机械,提高产量。同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为郭圩村规划建设占地20亩的秸秆堆放及草编加工区,引导农户集约生产,做大规模,让更多勤劳的农民用双手编织出更加富足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王玉峰)4月8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评出第一季度“十佳规范执法热心为民小事”,颍上县交警大队民警刘飞立足岗位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顺利入选。据悉,刘飞近年来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广泛宣传交...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