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丽在教孩子们练习形体动作。
这是颍上县33个乡镇中唯一一所乡村舞蹈班。
四块镜子、两根把杆、一张地毯是舞蹈班里所有的教学设备。从2009年开始,这些农村孩子不用到县城就能学到民族舞、拉丁舞和街舞。余东丽,这位普通的乡村舞蹈教师,用心血和汗水在颍上县最南端的偏远乡村,为孩子们开办了一个舞蹈乐园。
一学期学费六十元
初中的学生,一学期40个课时只收60元学费。60元是很多农村家庭都能接受的数字。不难想象,除去房租、电费和材料消耗,经营这个舞蹈班能有多少利润。
“如果我们不办这个舞蹈班,这些农村孩子只有到颍上县城才能学跳舞,有些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学跳舞。”余东丽说,“只要收的学费够房租和电费,我们就一直办下去。”
只要坚持办班房租一分不要
2009年9月,余东丽在姐姐的帮助下在颍上县半岗镇工商街开办了“红舞鞋艺术中心”。接下来的三年多里,随着学员的增多,这个舞蹈班一搬再搬,先后搬了五次。
2010年9月,舞蹈班面临第三次搬家,由于房东催得急,一时间找不到新房子,舞蹈班面临停课的尴尬境地。一名成人班的学员得知情况后,主动提出把自己的三间门面房无偿借给舞蹈班使用,余东丽只需要负担电费,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一周七天不休息
今年35岁的余东丽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她自幼酷爱舞蹈,并坚持学习舞蹈近20年。
早上7点,她都会准时从颍上县城的家出发,驱车到30公里外的余庄小学上班。每星期15节课,其中8节语文、5节音乐、2节体育。每天下午5点,余东丽又会准时出现在镇上的露天舞场。
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余东丽得了严重的感冒,正在县城输液治疗。眼看舞蹈班的上课时间就要到了,她不顾家人的劝阻,拦了一辆出租车举着输液瓶直奔舞蹈班,到了地方,她又把输液瓶挂在墙壁上,指导孩子们练习形体动作。
余东丽说,“很多朋友知道我忙,平时的聚会都不会喊我。即便是给我打电话,我也去不了。时间久了,朋友都疏远了。”
其实,在她心里,最亏欠的还是老公和儿子。老公在谢桥镇供电所上班,工作比较忙。9岁的儿子一直住在奶奶家。自己几乎每天晚上9点才能到家,有时候回去晚了,儿子都睡着了。
坚持下去的梦想
这四年,余东丽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办这个舞蹈班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回报,反而占用了她所有的休息时间。很多时候,余东丽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然而,每当困难来临的时候,姐姐都会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姐姐常说:这个舞蹈班办了将近四年时间,很栓人,哪都去不了。不过,花了那么多心血,放弃了太可惜。
“每当看到孩子们跳舞时起劲的模样,苦一点、累一点都不会放弃。”余东丽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马红云/文 戴斐/摄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