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跳花鼓灯、晚上跳广场舞,周末还去乡镇文化站唱戏……认识她的人都说,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精力比年轻人还要好。今年66岁的姜英是颍上县半岗镇岗店村人,半个世纪以来,她一直是农村舞台上有名的女一号。这两年,随着传统花鼓灯和现代广场舞在当地发展起来,姜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充实。
广场舞让我们找回青春
四年前,小镇上第一个舞蹈培训班——红舞鞋艺术中心成立了,当地不少年轻人都来报名学习健美操。一时间,到粮站大院跳健美操成了附近居民晚餐后的“必修课”。
“跳健美操的都是年轻人,我们老年人跟不上节奏,也跳不动,要是有适合我们这个年龄跳的舞就好了。”看到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姜英的心里直痒痒。直到今年春天,她才盼来了小镇上第一支老年舞蹈队。
春节刚过,一位老宣传队员回到了小镇上。这位多才多艺的老人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也先后在多个城市社区学过广场舞,既会跳又能教。在姜英的大力支持下,小镇上第一支老年舞蹈队成立了。
每天下午,他们都要到乡镇文化站排练节目,到了晚上再去跳两个小时的广场舞。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的文化生活一下子活跃起来,而且队伍一天天壮大。
“我感觉自己变年轻了,二十多年没锻炼,现在居然还能跳起来。”姜英高兴地说。
花鼓灯越跳越精神
农历三月二十是当地的传统庙会,为了准备这场演出,姜英所在的社区艺术团从正月里就开始排练节目。
“跳花鼓灯体力要好,我们艺术团全都是老年人,最大的78岁,最小的65岁;二十多年没排练,刚开始还真有点吃力。”她说。
骑犟驴、花挑子、划旱船都需要跟着锣鼓的节拍长时间跳跃和转圈,这对不少老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从最初的一周排练一次,到现在一天排练一次,艺术团的老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强度的体力训练。
前段时间,艺术团的老人都忙着抢收抢种,没有时间排练。这几天麦苗刚出芽,排练又开始紧张起来。
“一听见锣鼓响,我就来劲了。这辈子就喜欢花鼓灯,既能唱又能跳,锻炼身体心情好。我们还打算报名参加县里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趁着农闲,大戏、小戏、花鼓灯都拉一遍。再过几年,估计人就凑不齐了。”姜英说。
天天锻炼身体好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在为儿女操劳。逢集上午卖布,下午下地干活,晚上回家还要给裁缝铺做衣裳,根本就没时间锻炼身体。”姜英告诉记者,现在孩子们都大了,最小的孙女已经九岁,不用自己操心,能把身体保养好才是最大的福气。
这些年,姜英的母亲一直在颍上县城生活,从六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广场舞,今年已有九十岁高龄,老人家走起路来,腰不弯、腿不痛。每次来女儿家小住,还能跟着她跳一会儿广场舞。
姜英的老伴是社区干部,平时工作比较忙。在她的影响下,每天早晚都要去打篮球,虽然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进攻和防守还是有模有样,和篮球场上的小伙子比起来,一点儿都不逊色。
“媳妇跳健美操、孙女学拉丁舞,一家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现在的生活比前几年好太多了!”姜英笑着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王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