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涧回族乡始建于1998年3月,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3公里,南邻霍邱乡,东毗寿乡,均以淮河为天然界限,北临颍河,其地理特征是个三面环水的地方,颍正公路贯穿全乡,水陆交通方便,辖6个村,42自然庄,76个村民组,总人口23502人,5563户,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以上,劳动力在10300个左右。辖区总面积4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836亩,滩涂地面积17400多亩。
赛涧回族乡可提供的建设用地位于保庄圩内、颍正公路南侧赛涧村境内土地。属典型农业乡镇,地势低平,属行蓄洪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大蒜、蔬菜等,主要外销农副产品有大豆、大蒜、蒜苔等,201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3649吨,同比增长5%,工农业总产值10230万元,同比增长7%,财政收入164万元,同比增长130%,固定资产投资2700万元,同比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9320元。
近年来,颍上县赛涧回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省市县各级领导重视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民族工作成员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加快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纯收入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赛涧回族乡乡呈现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抓政策宣传,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赛涧回族乡始终把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乡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耐心宣传拆迁和民族宗教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宁愿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反复做工作;绝不简单粗暴、强行拆迁、引发矛盾。由于方法得当,工作细致,没有造成民族矛盾和群体事件发生,拆迁工作也得以顺利完成。
二是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具有民族特色产业格局。赛涧回族乡抓住区位优势,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培育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赛涧回族乡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调特调优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资产、资金,谋划一批项目,培育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做大做强蔬菜、高科技、反季节的“白色工程”、利用水草资源优势 大量发展养殖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回民较集中的清真、周台、王台、赛涧等村群众,家家户户搞养殖,走出了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路子。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农民主动接受龙头企业辐射,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
三是改进作风,提高抓落实、干到位的新水平。赛涧回族乡党员干部长年奋战在基层一线,在实践中锤炼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战、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用这种崇高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把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和求真务实上,着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切实担负起“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的重任。改进工作作风,增强群众观念,对群众有真情,真心实意维护群众利益,创新工作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上,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变管理为服务、变行政命令为宣传引导,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高效率快节奏地促进工作落实,真正在抓落实上作表率、创实绩、促发展。
四是继续发展劳务经济。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方面工作,全乡劳务输出人员继续稳定在8000人以上,年劳务总收入超过6000万元以上。
五是加快农业科技建设。大力引进、推广良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全乡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全乡农业科技进步步伐。
赛涧回族乡虽地处偏僻,可利用资源贫乏,但是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方针,以经济强乡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民族乡经济快速发展,为把赛涧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群众富裕、社会安定、充满生机的文明乡镇而奋斗!
新闻推荐
本报讯 4月2日至3日,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沈素琍赴淮南、阜阳调研指导民族宗教工作。沈素琍实地考察了淮南八公山区闪冲回民村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并走...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