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沼气后,农民做饭很开心。
临近中午,颍上县王岗镇周楼村村民王家英走进整洁的厨房,“啪”地一声点燃了沼气灶,蓝色的火苗均匀地窜了出来。“过去,秸秆做饭满屋子是烟,四处飞灰;现在,一拧开关就有火,既方便又干净。”王家英一边烧水做饭,一边对记者说,如今,周楼村已有51户居民用上了沼气,做饭再也不用烧秸秆了;那些没用上沼气的村民,都要求建沼气池呢。
在周楼村,从烧秸秆,到用电用煤,再到使用沼气,农村多种燃料并存的局面被逐渐打破,以沼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正在引领农户生火做饭的厨房变革。
用煤气和电一笔不小的开支
周楼村地处偏僻,一部分农户仍在使用土灶这一传统的方式烧水做饭。和王家英不同的是,村民唐心英家的厨房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土灶。唐心英告诉记者,周楼村的土灶多用泥坯或砖头砌成,大小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而定,土灶有单眼灶、双眼灶、三眼灶,可以烧水,也可以煮饭炒菜。
临近中午,唐心英抱了一捆秸秆走了进来。她小心翼翼点燃了一张废纸,放到灶膛里;接着,一点一点地往里塞秸秆。不大一会儿,秸秆燃起来了,厨房里弥漫着呛人的炊烟味,熏得人睁不开眼睛。
记者看到,厨房里还放着一个煤气罐和电饭锅。“有时赶时间,或者下雨了,也用电或者煤气做饭;不过,平时也舍不得用。”唐心英告诉记者,一罐煤气要180块,只够用一个多月;电费每度得5毛多,一个月下来也得几十块钱。对于主要种植一麦一豆的周楼村村民来说,如果光用煤气和电的话,每年要花近2000块钱,这可是种两三亩地的纯收入。大家都觉得太贵了。
在周楼村,还有不少像唐心英一样的村民,平常以秸秆为主要能源,应急时辅之以电和煤气。但是,也有一部分村民主要使用电和煤气做饭,每月在能源上的花费较多。“去年,俺家因为盖房子,耽误了修建沼气池。”唐心英告诉记者,今年,她老早就找到村干部,申请修建沼气池。“再过一阵子,俺家也可以用上干净省钱的沼气了。”
告别烧秸秆做饭历史
晨曦晚霞之中,家家生火做饭,户户炊烟袅绕,这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农家生活情景。如今,这一景象在周楼村越来越少。正在兴起的沼气能源,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传统燃烧农作物秸秆做饭的历史,转而用上了更加清洁的能源。
头发花白的村民郑多秀是这一变化的见证人。一年前,她还用传统的烧秸秆的方式烧水做饭。“从我记事起,各家各户都是烧秸秆做饭。那时候,做饭是件既脏又累的活儿,一到做饭时,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户户烟熏火燎,眼睛被熏得直流泪,身上沾满了尘土。”郑多秀一边说着话,一边领着记者参观她家的厨房。
郑多秀家的厨房里,仍然保留着过去的老式灶台;而另一边,则是去年新安装的沼气灶台。在老式灶台的上方,天花板已经被熏得乌黑。“沼气池是县里帮忙建设的,灶是他们帮俺安装的。自从沼气接进了厨房,土灶不用了,柴草不见了,厨房干净了。俺还用上了现代化厨具,和城里人没啥两样……”见到记者身后的周楼村沼气服务网点负责人姜家利时,郑多秀像见到亲人一样紧紧握住他的手,“多谢你帮俺装了沼气灶。现在做饭,真是省劲多了。”
使用沼气综合效益高
在周楼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房前屋后栽种蔬菜的习惯。记者在王家英家的菜地里看到,一片片葱苗、蚕豆、洋葱、豌豆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她和丈夫忙着用抽渣器将沼气池中的沼渣沼液抽到塑料桶中,然后再撒施到田地里。“直接倒到地里,可肥了!”
周楼村沼气服务网点负责人姜家利告诉记者,这种8立方米的普通沼气池,产出的沼气渣够3到5亩地肥田;另外,经过高温发酵后,沼液无菌无害,与清水按3:7比例混合,可以充当叶面肥,“打了这沼液叶面肥,庄稼都不生虫。”
记者在周楼村看到,许多农户家的门前都堆放着高高的秸秆堆。“过去,秸秆根本就用不完;现在,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姜家利告诉记者,农村户用沼气主要靠秸秆以及畜禽粪便发酵产生能源,清洁环保,无需成本,比用其他能源划算得多。农民尝到了沼气的甜头,没有沼气池的农民也纷纷找到村里要求建设。
记者了解到,今年,颍上县农村能源办计划在周楼村新建100户沼气池,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沼气带来的好处。
新闻推荐
亓龙耿玲等出席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