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美好乡村带路人

来源:阜阳日报 2014-07-21 21:08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记颍上县陈桥镇三王社区党委书记王振青

近日,王振青(右一)在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特约摄影 刘源

本报记者 高楠

   黑黑的面孔,结实的身板,乍一看,他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然而,在村民眼里,他却是个有魄力、可亲可敬的领头人——把发展的重担扛在肩上,让地处偏僻的颍上县陈桥镇三王村从一个“下雨没有路”、“兔子不落窝”的穷乡村,变成了一个水泥路纵横交错、小洋房连排林立,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美好社区,自己却因没钱建新房而不得不和儿子住到一起;不少困难户在他的帮扶下过上了安稳日子,而自己女儿上大学,学费却是借来的;为带领社区居民致富,他不知跑了多少地方,花了多少心血,但儿子想在社区开个饭店,他硬是不让……

他就是三王社区(2012年4月前为三王村)党委书记王振青。他常说,“只要老少爷们看得上,我就要竭尽全力为大家办事。啥为群众好,就全力以赴干啥。”

村民们再继续穷下去,我这脸往哪搁?

2007年,位于颍上县陈桥镇西部的三王村与临近的张樊村合并成新的三王村,原三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振青成为新村党支部书记,4500多名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

“想想当时的情况,也真是难为他了。”陈桥镇驻三王社区干部徐奎华回忆说,虽然王振青一上任就坚定了要带领全村致富的念头,但要让一个不靠城、不沿路、没企业、没项目的穷乡村摘掉多年的“贫帽子”又谈何容易。

“说句不好听的话,以前的三王村是小伙往外跑,姑娘不愿嫁。”三王社区干部张秀军坦言,面对当时的情况,王振青没有退缩,而是研究全村实情、苦思发展良计。2007年底,他在电视上看到沿海地区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既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受此启发,次日他就通过多方联系,与几家外地的服装厂搭上了话。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了解了三王村当时的状况后,那些老板纷纷婉拒了他的邀请。

首次招商引资工作因失败而告终,但王振青并不气馁。“一趟不行,就多跑几趟,这家企业不愿意,就再找其他家。”张秀军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一个投资600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的服装厂在三王村建了起来,“但在此之前,王振青却因为长时间劳累病倒了,连续打了半个月的吊水。”

“老少爷们穷就是我的心病,我在任期间,村民们再继续穷下去,我这脸往哪搁?”七年多来,这句话王振青不知道默默问过自己多少遍,也正是这句话始终鞭策着他勤勤恳恳工作,想法设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三王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除了外出打工,村民们就得靠从田里“刨食”。王振青意识到,要想摘掉村里的“贫帽子”,不仅要有企业,更重要的还是要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全村近6000多亩土地“生金流银”。

为了能让土地成为村民的“聚宝盆”,王振青又发挥了他的狠劲:不会建大棚,他带领村民四处学艺;土地流转难推进,他带领村干部挨门挨户做工作;蔬果销路打不开,他硬着头皮去跑市场……

2011年,通过考察,王振青了解到一种新型葡萄种植项目,效益十分可观。于是,他便决定在村里拿出100亩土地,通过与客商合作,进行试种。

然而,正当王振青盘算着如何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的时候,客商却告诉他,村里提供的这片土地,需要进行先期平整才能达到种植要求。为了不影响农时,王振青立即带领部分村民投入到土地平整工作中。“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地里,最后一个走。”三王社区干部樊亚辉说,在王振青的带领下,大家咬着牙如期完成了平整土地的任务。现在,这片葡萄园不仅解决了几十口居民的就业问题,还为社区带来了一笔不少的集体资产。

如今,三王村早已从“穷窝子”变成了一个拥有十余家企业、千余亩果蔬种植基地、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的三王社区。

穷则思变,三王村一定要富起来

村里孩子上学,要到外地去上;村里人看病,也得到外地;一到阴雨天,村民们想找条出村的路都难……关系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迟迟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王振青比谁都着急。因此,从七年前接下三王村发展的重担开始,王振青就决心把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搞上去,让老少爷们的福利跟上来。在他眼里,苦了这么多年的三王人一定要富起来。

2007年,王振青刚履职不久,三王小学的一名教师就找到他,反映村里小学硬件条件太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孩子连学都不能好好上,村里发展得再好有啥用。”当时,王振青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们有个读书的好环境。于是,筹建新校的事摆上了三王村的议事日程。

建学校需要花钱,当时的三王村最缺的就是钱。为尽快建好学校,王振青多方筹资,并从亲戚家筹措了15万元,纳入学校建设资金。多方努力下,新学校建了起来,但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王振青又一次站了出来——“差多少老师,我去请。”

作为三王小学的一名教师,王振青的女儿告诉记者,她还记得,起初一段时间,村里请的周边乡镇老师因到学校不方便,王振青义务当起了司机,每天接送这些教师。有一次,得知阜阳市区正在举行一场教师招聘会,王振青立即赶到现场,邀请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三王任教。

“只要我在,社区的福利就不能差。”王振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加上王振青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当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事业不断发展。现在的三王社区,水泥路、下水道纵横交错,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一应俱全,连片的小洋楼更是拔地而起,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喝上了自来水,社区居民免费享受农业、养老和医疗保险,每年免费体检一次……

群众有困难,咱一定要管到底

“王书记,又来给家顺说媳妇吗?”7月2日,看到王振青再次为邻居王家顺的婚事跑前跑后,几名居民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尽管和王家顺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但对王家顺一家的帮扶,王振青早已习以为常,即便是保媒拉纤这种琐事。

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王家顺一直与身患疾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对于这样的家庭,一向热心的王振青当然不能不管——帮助王家顺上学、参军、申领低保,替他照顾奶奶,每年大小节日,还不忘给他家送去鱼肉米面。眼看王家顺到了成家的年龄,王振青又开始忙活着为他介绍对象。

去年除夕,王家顺的奶奶脑血栓病发,住进了医院。得知情况后,王振青大年初一就赶到医院看望,还专门送去了1000元钱,为老人垫补医疗费。

“其实,王书记家并不算富裕,但他帮扶困难群众从来没含糊过。”王振青的同事樊亚辉说,担任村干部以来,王振青几乎每年都能获几个奖,从县先进个人、县优秀党支部书记,到阜阳好人、阜阳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再到安徽省劳动模范……这些荣誉除了肯定他的工作以外,还让王振青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发钱。原来,每次得奖归来,王振青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奖金分给社区困难群众。去年,三王社区摸排出33户贫困户,王振青从中挑了最困难的两户,由自己负责帮扶。

“以前咱也困难过,知道受穷受困的滋味,现在社区居民有困难,咱一定要管到底。”多年来,究竟帮了多少群众、花了多少钱,对王振青来说已是一笔怎么也算不清的“糊涂账”。

今年63岁的樊少罗,爱人残疾,自己又身患肺气肿等疾病,家庭经济较为拮据。看着大家都住上了小洋楼,唯独樊少罗家还住在摇摇欲坠的危房里,王振青带头出钱出力帮他建新房;樊少罗看病的支出,王振青更是时常接济。“去年,王书记被评为省劳模,拿了6000元奖金。从合肥回来以后,他连家都没回,就直接跑到俺家送钱。”樊少罗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振青的帮扶,全家老小的日子都不知道该咋过。

村民选咱当干部,咱一定要“公”字当先

为了带领社区居民脱贫致富,发展社区民生事业,再大的困难面前,王振青都是咬着牙干、硬着头皮上。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汉子,却也曾因一点“小事”跑到父亲坟头嚎啕大哭。

2011年,村里要修几条水泥路。作为一名建筑承包商,王振青大儿媳的哥哥也想从村里接点活干。

本想着都是自家人,这点事给王振青打个招呼就行了。但没有想到,不说还好,招呼一打,事就泡汤了。

“他一听我哥想接工程,当时就说不行。”王振青的大儿媳说,更让她抹不开面子的是,王振青还在村里的大会上说了这件事,表明“谁要敢同意,他就跟谁没完”。

“村里发展这么多年,多少人都沾着村里的光致富了,自家人接个小工程就不行了?”“人家咋干咱咋干,该是多少钱是多少钱,为啥不行?”……王振青没想到,他一回到家,就成了全家的“公敌”,受到“批判”。一连几天,全家人都不理他。

“你说,老少爷们看得起咱,选咱当干部,咱哪能干那些优亲厚友,对不起大家的事?”这番话,王振青没有跟家人说,越想越委屈的他跑到父亲的坟头哭诉了一个下午。

事后,家人“谅解”了他,也更清楚了他的做事准则——能为三王社区操碎心的王振青,心里唯独没有自己和家人。

2012年,看到来村里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王振青的小儿子看中了商机,打算在村里开个农家饭店。“我开饭店不让他支持,他应该不至于反对吧。”王振青的小儿子回忆说,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告诉父亲这一想法时,还是被泼了一盆冷水,“你开饭店,就是跟村集体的农家饭店争生意,我坚决不去,村里的干部也都不准去。”

听到父亲这番“近乎不讲理”的话,小儿子内心充满委屈。不过,更让他“寒心”的还在后头——饭店开业以后,王振青不仅没去过一次,还到处劝别人不要到他的饭店吃饭。因此,饭店开了不到3个月,就折了3万多块钱。

“现在,我们也都理解他了,毕竟他是干部,做事要公道。”王振青的爱人说,这么多年,家人也不止一次告诉王振青,“没有他,家里的生活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社区这么大一摊子事交给了咱,咱就不能让老少爷们在背后戳脊梁骨。”王振青说,“村民选咱当干部,咱一定要‘公\’字当先。啥为村民好,俺就干啥,对不起群众的事,俺坚决不做。”

短评

应该从王振青身上学些什么

阜宣

作为三王社区党委书记,王振青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用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以真诚赢得村民信任,凭实干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他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名基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以他为镜,认真学习。

学习王振青,要学习他“说了算,讲了干,天大困难不能变”的坚定信念、奋斗精神和求实作风。就是靠着这种拼命劲,他东奔西走,拉项目、找投资,研究全村实情、苦思发展良计,说服群众搞现代农业,让全村近6000多亩土地“生金流银”。他把三王村从一个“下雨没有路”、“兔子不落窝”的穷乡村,变成了一个水泥路交互纵横、小洋房连排林立,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美好社区。

学习王振青,要学习他“当干部好处要让人家,吃苦要在前,群众才能相信你”的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精神。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里,用真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敬重,树立了共产党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也正因如此,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带领群众战胜困难,开拓进取,创造出辉煌业绩。

学习王振青,要学习他“啥为老百姓好,咱就干啥,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咱坚决不做”,心中装着全体村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最离不开的就是这样的带头人,他能够舍得下自身利益,守得住清贫,受得了委屈,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学习王振青,要学习他“把三王建成皖北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执着追求。在把三王打造成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后,他依然干劲十足,并树立了新的目标:三年实现皖北第一村,五年实现全省十强村,十年百强支部有三王。因为有梦想,才不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才能激发干部群众的激情和干劲,为群众谋得更多利益,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新闻推荐

记者徐立成颍上县播音主持大赛决赛在县文广

本报讯 (记者 徐立成)8月1日,颍上县播音主持大赛决赛在县文广新局小剧场举行,有14名选手进入决赛。   在当天的决赛中,参赛选手依次进行了个人 VCR 展示、自备稿件朗诵、随机抽取主题演讲...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葡萄采摘正当时2014-08-06 09:56
猜你喜欢:
示范带头为富民2014-08-12 09:55
评论:(美好乡村带路人)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