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图中数据由市统计局市农委提供寒冬时节颍泉区闻集镇草

来源:阜阳日报 2014-12-31 21:02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本报记者 冯启俊

(图中数据由市统计局、市农委提供)

寒冬时节,颍泉区闻集镇草莓大棚里,红艳艳的草莓映红了农民的笑脸;临泉县范兴集乡的温室大棚里,黄瓜苦瓜等反季蔬菜陆续上市,走向大城市的超市;在阜南县各个乡镇,栽种晚秋黄梨的农民忙得满头冒汗……本是农闲时节,但记者走访各地农村却看到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仓廪实民心安,农业强百业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继续牢固树立经营农业理念,围绕“规模、结构、转化、合作”八字方针,不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年粮食总产达579.4万吨,连续多年超百亿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453.3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近1/4,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增速位于全省首位……

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阜阳农业在量的扩张基础上正实现质的飞跃,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现代科技装备转变,从“一产独唱”向“接二连三”调整,颍淮万顷田野铺开了色彩斑斓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1、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十一连丰”,产量始终居于全省第一位

   阜阳有860万亩沃野良田,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阜阳人骄傲地说,安徽是中国的粮仓,阜阳是安徽的粮仓。

“阜阳人不能忘本,阜阳的‘本\’是什么?是农业农村农民。”市委书记于勇说,农业是综合效益、比较效益最大的产业,是国家投入最多的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作为农业大市,阜阳一方面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为农民增收找出路。

作为“江淮粮仓”,阜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眸2014,阜阳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全年粮食总产579.4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十一连丰”,产量始终居于全省第一位,界首、太和、颍州、颍泉四个县市区成为小麦千斤县。

同样一块黄土地,粮食的产量不断取得突破。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了阜阳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

走进太和县旧县镇的恒进农业科技示范园,记者感受到了农业的“大不一样”:足有一层楼高的大型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伸开300米的长臂,一次便可灌溉300亩土地;园区内还建成了连栋温室、玻璃温室、组培中心、农业物联网等。“仅农业机械,我们就购置了上千万元的,可实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在一家一户种植几亩地的情况下,这样的投入根本不可想象。”示范园负责人范恒进说。

“今年夏粮‘九连增、十一连丰\’成绩的取得,除了得益于农业技术推广,更依赖于良好的农业发展机制。”市农委主任李祥亮分析,今年730万亩小麦中,有255万亩为规模经营,对今年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60%。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小块并大块、整合地界和田间道路等,使全市净增耕地17.7万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让“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粮食种植大户比一般农户每亩增产100多公斤,增幅在25%以上。

2、瞄准城市的菜篮子、餐桌子、花园子,以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业百花齐放

时下虽是数九寒冬,但颍泉区闻集镇的草莓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当地农民种植的近两万亩草莓已大规模上市。“今年我们还种了新品种‘闻莓一号\’,产量高、果实大,每斤市场价能卖到40元左右,利润十分可观。”闻集镇火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殿兴高兴地说。

“冬尝草莓春摘桃,夏品葡萄秋收果。一年四季闻集镇都有特色农产品上市。”闻集镇镇长杨树华说,目前全镇10.8万亩耕地已流转55%,除1.8万亩草莓外,还发展了1.2万亩蔬菜,现代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在阜城三区城郊,闻集镇并不是一枝独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三区发挥独特的地理优势,瞄准市民的菜篮子、餐桌子、花园子,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特色农业百花齐放。

在颍东区,老庙西兰花、九龙仓精品蔬菜等已具备产业雏形,正午现代农业示范区、枣庄八里湖农业示范园已入驻项目30多个。“过去我们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只占16%左右,目前已经达到30多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30%左右。”颍东区农委主任周海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已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正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新华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园为“双核驱动引领”,打造北部循环农业聚集区、中部高效设施农业聚集区、南部生态观光农业聚集区。

在颍州区,西湖镇、王店镇、三塔镇的都市农业方兴未艾,今年将实现结构调整“二五六”目标,即每个乡镇建设两千亩以上的高标准现代农业园,粮经比达到5∶5,土地流转率达到60%。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阜阳农产品长期以传统“老字号”为主,农民经常增产不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调整结构。”李祥亮说,着眼调整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才能不断提升农业比较效益。

近年来,阜阳市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瞄准市场、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寻出路”,坚持以米袋子、菜篮子、餐桌子、花园子为基本定位,以农业产业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据统计,今年全市种植经济作物453.3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23.2%,其中高效经济作物383.3万亩,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84.6%。

按照“区域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区域化”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各地连片发展果蔬、林木、中药材、花卉、苗木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李兴桔梗、八里河水产、会龙辣椒、黄岗柳编、半截楼西瓜、闻集草莓等30个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区和242个特色专业村。

据有关部门测算,相较于种粮,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亩均可增收9000多元。以阜南县苗集镇前进村晚秋黄梨种植为例,盛果期平均亩产1万斤,按当前市价每斤3元,亩产值3万元,纯收入约2.6万元。许多种植户同时进行林下种植、养殖立体经营,亩均纯收入又有所增加。

下一步,阜阳市将整合各类基地,完善产业布局,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动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做大做强,让农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

3、推动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向由新型主体规模经营的方向转变,新型经营主体挑起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大梁

   在太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安徽有机良庄蔬菜产业园,从荷兰引进的五彩椒已经上市。“目前,彩椒市场需求量很大,我们与武汉、南京、合肥等地的大型超市提前进行了对接,平均每斤在10元以上。”有机良庄负责人陈金良说,以亩产6000斤计算,每亩彩椒产值可达6万元。

据了解,1976年出生的陈金良是太和城区人,金融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安徽华源医药公司从事销售工作。2005年,他前往深圳发展,建立了深圳金易德药业有限公司。今年初,陈金良产生了回乡发展蔬菜种植业的想法。“现在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只要种出好东西,不会卖不上好价钱,农业的发展空间很大。”陈金良说。

土地里能刨出“金疙瘩”,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投身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

“阜阳市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一家一户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转变。”李祥亮说,以往的小农生产,面临着适应市场难、科技进步难、基础设施投入难等问题,由新型主体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全市已培育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8782家,连片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59.7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185家,较2013年增加1347家,增长27.8%,占全省的12.4%,居第二位;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446家,比上年净增832家,增长136%,数量居全省前列。

4、现代农业的发展,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农民收入步入快速增长通道

每天一大早,颍上县红星镇郭园村农民王大海都要准时到公司上班。今年初,他把自家的4亩多地流转给颍上县玉朝逢农业开发公司,现在又在这家公司打工。“每年每亩地租金1000元,我又在公司打工,常年有两万多块的工资,相当于拿了两份收入。”王大海笑着说。

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农民们鼓起了钱袋子。通过土地流转,农民既可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还可通过为规模流转经营大户、合作社打工,获得务工收入。记者了解到,随着土地流转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市各地农村新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日益增多,也给周边农民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目前,阜阳市土地流转价格已由前几年的每亩不到600元,增长到 800-1200元,而农村劳动力人均务工收入也增加了至少4000元。

而上述收入还不包括现代农业带来的经营收入。记者了解到,许多经营户采取立体种植、种植养殖结合等模式,既增加了土地产出率,又实现了效益叠加,综合经营效益显著提高。颍上县刘集乡刘集社区农民庄春雷2012年流转420亩地种植葡萄,每亩纯收入1.8万元;今年在30多亩葡萄架下散养土鸡2000只,平均每只销售100元,扣除成本后每亩可增加收入3000元。

在多种收入渠道支撑下,近年来,阜阳市农民收入步入快速增长通道。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同比增长21.8%;2012年6100元,比上年增长19.5%;2013年6763元,同比增长14.2%,增幅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9月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增速位于全省首位。

新闻推荐

胜似江南五里湖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大美阜城气象新2015-02-02 09:19
猜你喜欢:
评论:(图中数据由市统计局市农委提供寒冬时节颍泉区闻集镇草)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